傳世金銀的辨別和保養“小竅門”
黃金首飾網導讀: 傳世金銀的辨別和保養“小竅門” 金銀器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在歷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 眾所周知,金銀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
金銀器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在歷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
眾所周知,金銀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且不易氧化變色,是制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了金銀之后,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銀制品。金銀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現,春秋戰國時代已有金銀鑲嵌工藝。金銀器皿出現較晚,漢以前少見,至唐代才開始有較多發現。
金銀器一直是收藏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門類。金與銀都屬于稀有的貴金屬,與其他材料相比,金銀這種易于加工的特點,使金銀器還能夠加工改制、花樣翻新,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金銀制品。金、銀又都具有耐大氣氧化和腐蝕的特性,可歷經千年仍新亮如初,因此不少金銀制品歷代相傳,成為傳世之寶。
收藏:崇古老重成色
收藏金器當然是越古越好、越大越好。但是金器不同于青銅器和鐵器,它不易腐蝕,從皮色及氧化程度不容易分辨時代。所以,金器藏品只有從造型及紋飾的特征來推斷真偽、年代。
古代黃金中的銀、銅、鐵含量偏多。含銀越多越呈淡黃色;含銅者呈淡黃色,且稍微發綠,若入土時間偏長則會呈栗黃色;金中含鐵偏多者一般呈玫瑰紅色。時下,古玩商大多依據“七青、八黃、九五赤”的口訣來識別古金器的成色。
鑒別金器的成色還可通過以下方法:金密度比普通金屬大,放在掌心掂試有沉重感;笨大而輕飄的金器皆為贗品。用兩根金條相擊,含金量為99.9以上的黃金多無響音;摻有銀質的有聲無音;含銅質偏多的會有長音。成色高的黃金體質較柔,成色低的黃金體質偏硬。金含銀者硬,金含銅者更硬。而銀器的鑒定一般會根據器物的造型、紋飾和氧化程度來進行判斷。
保養:防腐蝕抗氧化
金銀器要減少酸堿等對鍍層的損害。由于空氣、食物中含有的硫化氫和硫化物易使銀器變黑,使用后應盡早用溫水加洗潔精清洗(清洗時切忌用漂白粉、去污粉等化學藥劑),洗后用柔軟的棉布擦干。存放時應用布或紙包好,然后分開存放在干燥而不含硫與煙氣的地方。
長期使用后,如果金銀器表面氧化,可將洗凈的金銀器浸入加有鋁箔或鋁片、溫度約78℃的鹽水或蘇打水中1-3分鐘,然后可用海綿或純棉布涂上光亮劑干擦。好的光亮劑可形成一層透明的保護膜。
如器物出現斑點,可先用浸醋的布擦涂,然后清潔擦干;或用切成一半的洋蔥蘸糖擦拭后洗凈晾干。
鑒別:兩個方面
金銀器的真偽鑒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其材料質地的鑒別,二是對其制造年代的鑒別。根據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金銀器質地的鑒別已能做出比較精確的制定。對金銀器材料質地的鑒別,從經驗上亦積累了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
首先,金的密度大,一般來說對于相同體積的金屬物,金制品要重得多,太輕的制品必是偽品;其次,金銀的硬度小、質地軟、延展性強,若用金屬物在金銀制品上輕輕劃試,一般留下凹痕的為真品,留下劃痕的是偽品;再次,金銀的化學性質較穩定,特別是金,在空氣中不易氧化,而銅鐵制品均易氧化生銹。金在酸性溶液中其顏色不變,而銅制品觸到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是鍍金,表層鍍金容易脫落,不僅脫落部分易生銹,即使鍍金表面也易被銅覆蓋。
當然,古代的金銀器出土時,有些表層帶有銅銹,特別是銀制品。這種情況是由于金銀器在出土前接觸過其他腐蝕的銅,如與銅器一起隨葬,而沾染了銅銹。另一個原因,則是古代大多數銀器的質地是含有一定成分的銅合金,當銅氧化腐蝕后,便在銀器上形成了銅銹覆蓋層。不過這種情況大多可以經過除銹垢處理,以復原器物的本來面目。此外,富有經驗的人還可以通過器物的聲音、味道以及顏色、手感等,來辨別金銀器的真偽。不過,這需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積累。
此外,作與偽造的古代銅、玉等器在材料質地上作假,多是以謀取高額利潤為目的。在年代上作偽者尚不多見,這也造成對金銀器年代的鑒定工作,無論從理論上抑或實踐經驗上都顯得不足,缺乏這方面的系統研究和經驗總結。
。
本文 傳世金銀的辨別和保養“小竅門”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傳世金銀的辨別和保養“小竅門”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xuzhi/20073.html
- 上一篇: 耀眼的足金飾品“長斑”了該怎么辦?
- 下一篇: 黃金玫瑰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