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年珍珠養殖量僅約300公斤
黃金首飾網導讀: 海南省年珍珠養殖量僅約300公斤 一家大型企業一年的珍珠需求量達5至10噸但海南省珍珠養殖量一年僅約300公斤,幾乎完全從外地進貨。 中國海水珍珠(南珠)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公...
一家大型企業一年的珍珠需求量達5至10噸但海南省珍珠養殖量一年僅約300公斤,幾乎完全從外地進貨。
中國海水珍珠(南珠)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公元前110年,海南島因盛產珍珠,漢武帝特設“珠崖郡”。
曾有資料顯示,中國的海水珍珠以合浦珠、海南珠品質最好。
而如今,海南珍珠產業已衰微,2013年全省珍珠養殖量僅約300公斤。而1980年代,僅陵水新村鎮的珍珠養殖最高產量可達每年5噸。
養殖業衰微的同時,海南省珍珠市場需求量猛增。據媒體報道,海南省一家大型企業一年的珍珠需求量達5噸至10噸,不得不全部從廣東、廣西進貨。
近日在三亞召開的珍珠產業圈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海南的珍珠養殖業大有可為,預計2013年海南省的珍珠產品年銷售額可達5億元。珍珠加工業和珍珠文化產業的探索也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衰落縮影
中國現代海水珍珠的科研就是起步于海南。
南海珍珠養殖,在海南島,集中在陵水、三亞一帶,這里曾有一個特別響亮的品牌——新村珍珠。
大型珍珠的形成技術,過去在我國一直是一項處于攻堅的課題,珍珠質分泌以后,層復一層地沉積在珠核上,大約要1年半至2年的時間,厚度才可達到1毫米以上,可是在這其間,受貝源、育珠環境等因素影響,其成活率是非常低的,養殖出大型珍珠的技術一直很難得到破解。
197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三亞鹿回頭半島創立了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在國內最早開展了海水珍珠養殖研究和探索。1981年8月,陵水新村港發生了一個震驚珍珠行業的“大新聞”,這里成功育成了一顆19×15.5毫米、重6克的銀白色大型珍珠,這是我國第一次育成大型商品珍珠。“新村珍珠”在當時可謂“一炮打響”。
一撥撥人慕名來到新村,希望買到南海珍珠。30年后,陵水縣城一些商場的柜臺前仍可見“珍珠王產地”宣傳標語,便可知當時新村珍珠多么榮極一時。
1980年就來到熱帶水產研究開發中心、參與了大型珍珠核心技術的研究員李有寧說,“新村珍珠養殖最高峰達到了每年5噸的產量,一個小鎮有這樣的數字,這在當時全國來說是很了不起的。”新村鎮文化站站長鄭石養回憶,當年珍珠產業貢獻的稅收,占據了陵水縣稅收收入的十分之一。
無利可圖養殖戶紛紛轉行
讓李有寧沒有料想到的是,他親眼見證并為之付出心血的珍珠產業,并沒有因為這項技術的突破而帶來長足的發展,反而在巔峰時刻迅速滑落。
因缺乏市場監管,商人從外地帶來等級低的珍珠,甚至帶著假冒珍珠來到新村,打著“新村珍珠”、“南島珍珠”的旗號叫賣,給本地品牌帶來了巨大傷害。
“當時尤為轟動的一個事件是,1995年、1996年、1997年新村珍珠用于出口時,由于質量不過關而相繼被歐盟退回,損失慘重,這引起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關注。”李有寧說。
專家介紹,在經歷過十幾年的珍珠養殖之后,新村港海水珍珠的繁育質量開始變差,珍珠顆粒變小。“新村港用于采捕的珠母越來越少,珠母主要靠人工培育,長期近親繁殖,導致了品種退化嚴重,產量也逐年下降,那時已經開始嚴重虧本。”已有了多年養殖經驗的吳增利分析說。
無利可圖,紛紛轉行,新村珍珠養殖業到1990年代末期的產量急劇下滑,2000年以后最少的時段,一年的產量還不到1噸。
海陵珍珠養殖廠如今破敗的景象讓人心痛,雜草叢中,職工當年住的宿舍樓現如今長滿了密密的青苔,臺風“海燕”過后,破舊老廠房被水淹了。
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目前海南的珍珠養殖主要是零星養殖,規模都很小,主要分布在陵水、臨高、儋州和三亞等沿海市縣。
技術落后稅負過重魚龍混雜
中國珠寶協會副秘書長沙拿利表示,珍珠的來源是困擾海南本地珍珠企業的一個大問題,現在海南珍珠養殖產量萎縮嚴重,幾乎全部從外地進貨,成本較高。
其次是加工環節技術上的滯后。沙拿利說,不僅是海南,我國的珍珠優化加工漂白技術相對滯后,影響珍珠的市場價格。目前,日本等國外商低價購買中國珍珠原料,經過較好的漂白技術處理后,貼上日本珠的標簽,高價出口到國際市場。王愛民也稱,海南省的珍珠加工企業多仍處在小而分散的發展階段,產品附加值較低,技術研發上難度很大。
稅負也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17%的增值稅,l0%的消費稅,3%的城建稅、教育附加綜合費等,困擾著這一行業的企業,這也是很多珍珠企業不愿意從事珍珠深加工技術研發,轉而將珍珠原料用于出口貿易的原因之一。”海南省一家珍珠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珍珠出口個體化,沒有統一的質量把關,使不少質量低下的珍珠飾品流入國際市場,砸了中國南珠的品牌。“可見珍珠養殖可以個體養,但出口業必須由國家管理。”王愛民說。
產業拓展下游產業鏈正被拉長
養殖業走向沒落的同時,海南開始了新一輪探索,不少企業建起集珍珠科研養殖、珍珠飾品設計加工、珍珠系列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珍珠產業鏈和市場營銷網絡。
挖掘文化讓現實借力歷史
1998年,來自東北的“闖海人”周樹立在三亞建設了一座珍珠文化館,將他所理解的珍珠歷史與文化集中展現了出來,讓業界眼前一亮。一時間,文化館成了觀光客的必游之地。
人們第一次從周樹立的身上和理念中意識到,珍珠所具有的數千年文化內涵,相比發展不到30年的產業來講,更有文章可做。這一觀點得到了一直關注海南珍珠產業的業界專家的認同。
珍珠文化館建成后的次年1999年,周樹立再度出手,在三亞打造了我國第一家珍珠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硅像、縮像模型、實物標本。這一獲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的博物館,不但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更成為了珍珠文化普及的載體。
探索藥用開發珍珠化妝保健品
珍珠藥用在中國已有2000余年歷史。明代李時珍就很重視珍珠的藥理作用,認為珍珠的藥效在美膚,這在《本草綱目》也有記載。
現在,以珍珠作為原料的保健品和化妝品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海南京潤珍珠公司已經研發出了獨有的系列高新技術,近年來申請專利36項,令珍珠的養顏保健效果更上了一個大臺階。
“我們的珍珠粉化妝品、保健品在市面上很受歡迎。”海南京潤珍珠公司總經理陳為說。
增強科研提升產品科技含量
海南一直就是國內海水珍珠研發的前沿地,養殖條件得天獨厚。中國國家水產局,還有中國水產科學院,陸續在陵水和三亞成立珍珠養殖實驗站,作為兩個研究機關的基地。
為了進一步完善珍珠產業鏈,海南京潤珍珠成立專門的研究院,成為珍珠專業研究與培訓中心,開展珍珠飾品新款式和珍珠文化的研究;珍珠保健品、化妝品新產品研發,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
2001年建成的海潤珍珠科學館,也是集珍珠科學研究、珍珠成果展示、珍珠養殖示范于一體的大型生態科普文化旅游項目。
依托旅游建珍珠風情酒店
在三亞鳳凰路鳳凰機場入口處,還發現了一家珍珠主題酒店。進入酒店大堂就能感受到濃厚的珍珠文化氣息,一串串珍珠貝殼懸掛大堂內,一套采珍珠的模型十分醒目。酒店走廊、客房內,隨處可見與珍珠有關的書畫作品。
這讓不少游客欣喜不已,11月7日,來自沈陽的游客張先生說:“以前只知道買珍珠到海南,現在還能入住珍珠酒店,讓我們對珍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
本文 海南省年珍珠養殖量僅約300公斤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海南省年珍珠養殖量僅約300公斤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3237.html
- 上一篇: 以送禮給領導為由騙取玉石商人和田玉器
- 下一篇: 鑒別珍珠真假的幾種簡單實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