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話筆筒
黃金首飾網導讀: 巧奪天工話筆筒 現在多以明清筆筒傳世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
現在多以明清筆筒傳世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少有大的變化。有關筆筒的文獻記載,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到明末,由于政權不穩,文人厭惡政治,逃避現實,大興奢靡之風,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筆筒作為案頭文具中最具裝飾性的代表,備受追捧。文人雅士無不以獲取美器為榮。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窮極工巧。許多精美絕倫的筆筒,令今人嘆為觀止。
名木紛紛為筆筒
木制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黃花梨、黃楊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做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做工精致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
鑒別木筆筒除了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具,只要是硬木,就是好東西,其實不然,對于木筆筒還應從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面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紫檀木為棕紫色,好似犀牛角色,用酒泡,紫色就會下來,而且粘在碗上。我國古代了解并使用紫檀,據說始于東漢末期。晉代崔豹在《古今注》中稱:“紫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紫檀樹長得慢,大約幾百年方能長成材,所以紫檀樹往往內部是空的,俗稱“十檀九空”。樹無大樹而又極其稀少,故紫檀又有“木中之金”之說。對于中空的紫檀材料,中國人不但不棄,反而經過文人的巧妙構思、工匠的巧奪天工,制成頗具文人雅趣的筆筒。
紫檀筆筒的制作,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依托中空材質,琢圓而成;一種是用六片左右的紫檀木拼鑲而成。從工藝上看,紫檀筆筒分光素與帶雕工的兩類。光素筆筒突出木質的光澤和紋理,古雅大方;帶有雕工的紫檀筆筒很少采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這樣的雕工使得筆筒更加大方穩重,古樸典雅。
黃花梨在明代深得文人的推崇,產自南洋諸島,數量不多。黃花梨上常見木癤,美如貍斑,俗稱“鬼臉”。黃花梨木色橙黃,有的紅紫,有香味,紋理清晰,木性極為穩定,不易變形,分量較輕。由于黃花梨紋理典雅華麗,明代文人與工匠在設計與制作筆筒時,大多采用通體光潔的做法,以突出其木材紋理的自然美和書卷氣。
另外,廣泛流傳于民間的黃楊木雕筆筒,一改那種以龍鳳為主要圖案的宮廷氣,題材多取自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或刻山水人物、或刻翎毛花卉、或刻對弈、或刻聽琴、或刻漁樵耕讀,構思新奇、造型小巧。
筆筒風雅推竹刻
竹為文人喜愛之物,所謂“寧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也。竹為氣節之象征,文人雅士多以竹雕筆筒為清供之物,賞之用之。明清之際,蘇州、嘉定、金陵、揚州、廣東這些地方的竹刻工藝十分流行,竹刻名家輩出,他們將中國畫中的山水、人物、花鳥、亭臺樓閣等章法結構再現在筆筒之上,表現出當時文人隱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兼備的類型轉變,并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
今天我們常常提到的嘉定竹刻,即為明代朱鶴始創,這個流派明清兩代均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竹刻藝術大師,如朱小松、朱三松、封錫祿、周芷巖、張希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朱鶴、朱小松、朱三松為祖孫三代,世人合稱“朱氏三杰”,所制筆筒參用圓雕、透雕和高浮雕諸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題材紋樣以人物故事為多。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件筆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鄰制松鶴紋竹筆筒。
。
本文 巧奪天工話筆筒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巧奪天工話筆筒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3328.html
- 上一篇: 國內水晶品牌
- 下一篇: 走近“包金”,認識“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