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玉的由來
黃金首飾網導讀: 金鑲玉的由來 金鑲玉,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美玉或是在美玉上鑲嵌黃金,這種特殊的金、玉鑲嵌工藝為我國所特有,且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在中國傳統文化...
金鑲玉,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美玉或是在美玉上鑲嵌黃金,這種特殊的金、玉鑲嵌工藝為我國所特有,且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貴與純潔,一如詩仙李白所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所以金鑲玉寓意“金玉良緣”,堪稱尊貴吉祥與超凡脫俗的完美結合。 ??? 有趣的是,“金鑲玉”的出現也像許多發明一樣,純屬偶然。相傳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美玉獻給楚文王,琢成璧,稱為“和氏璧”。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蠅不近,乃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秦統一中國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將其雕成玉璽,鐫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再雕飾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始皇自是愛不釋手,視為神物。漢滅秦后,“和氏璧”落劉邦手中,劉將其作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一直傳了十二代。至西漢末年,兩歲的孺子嬰即位,藏玉璽于長樂宮。時逢王莽篡權,王欲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從,一怒之下取出玉璽摔在地上,將之摔掉一角。 ???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嘆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黃金鑲上缺角的奇招,修補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可惜,這個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后來幾經轉手,到三國時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鑲玉的制作工藝卻被傳承下來,并由宮廷走向民間,達官貴人中出現各種金鑲玉飾物甚至金鑲玉筷子等。自古民間還有“有眼不識金鑲玉”之說,比喻見識短淺、孤陋寡聞。 ??? 值得一提的是:與金鑲玉同音的還有一種尤物叫金香玉,此金香玉與彼金鑲玉是截然不同兩碼事。金香玉乃是一種能散發迷人香味的美玉,它出于天然,外表古樸、質地細膩,呈紅褐色或深褐色半透明狀,其香氣獨特、回味悠長。更為奇者,觸摸過金香玉的手也會粘上芳香,且能保持相當長時間。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金香玉是滄海桑田億萬年變化的產物,乃火山爆發后炙熱的巖漿融合吸納附近芳香植物而冷靜沉積下來的結晶,堪稱純自然的杰作。金香玉還有藥用價值,其粉末入膚,可使肌膚增香、滑爽細膩,老人佩戴可防中風,日含此玉能生津止渴潤聲喉,還可治黃水瘡等。因金香玉外觀貌不驚人,故民間也有“有錢難買金香玉”之說。 ??? 由于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后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 ??? 至明代以后,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 金鑲玉的手法最初見于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清末漸漸失傳。當時由外國進貢的玉器中,一些俱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就有幾件金鑲玉。看著這些瑩薄如紙,嵌有金銀絲和各色寶石、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只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并命內務府造辦處仿制。宮中的玉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工的宮廷技藝,終於創造出了象徵皇家的金鑲玉玉器。 ??? 清代末期,皇族沒落,大批的宮廷技藝就在這個時期失傳了,乾隆工金鑲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紀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師曾經恢復了金鑲玉的制作方法,但是,潘秉衡不愿把手藝外傳,1978年前后,金鑲玉的制作再次失傳。目前有琢玉大師花費3年時間,終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金鑲玉器物。一串108顆鏤空金鑲玉佛珠估價為1600萬。 ??? 幾經風雨,沉寂數百年的金鑲玉。在2003年再現世間。這種具有“乾隆工”技藝的玉器珍品,不僅再現了宮廷藝術,而且其工藝水平已經比幾百年前有了巨大的提高。金鑲玉首次脫離了器皿運用在了工藝水平要求更高的首飾上。這些金鑲玉首飾正是數百年前的皇帝夢寐以求的工藝精品! ??? 自古金玉相配就有金玉良緣之意,數百年前一直為帝王把持,作為財富和權力象徵。現在二者終於又被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作為尊貴吉祥的象徵,供有識之士賞玩。 ??? 時至今日,金鑲玉產品已經成為婚慶、祝壽等場合的必備之物,為結婚新人帶來想幸福,為過壽的老人更增喜氣。金鑲玉尤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濃重的中國風,深受老年人的喜歡。
。
本文 金鑲玉的由來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金鑲玉的由來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3368.html
- 上一篇: 珍珠形狀分類
- 下一篇: 玩玉,那些不被熟知的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