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
黃金首飾網導讀: 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 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 1. 分類法即將個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
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
1. 分類法即將個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來摸索它們的發展規律和各時期的特征。
2.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準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征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但這些方法對于初學者來說過于抽象,其實對某一時代的產品尚未取得"標準器"的情況下,還可以采用"看兩頭、印證中間"的方法。如鑒定洪武青花時,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樂,宣德有官窯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樂、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為任何時期的產品必然會帶有許多"承前啟后"的因素。鑒定時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來的。
當一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怎樣來分析它的燒造年代和窯口呢?也就是說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夠反映出它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夠反映器物燒造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統稱為斷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頸、肩、腹、壁、底足、流、執、系等的形體特征和胎體的厚薄、輕重。另外,各時代的一些獨特的而又稱著的器形,應一一牢記其特征,因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對象。如明代永樂的壓手杯,成化的雞缸杯,清代康熙的鳳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轉心瓶等。只有熟記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贗品才可一眼識破。
2. 裝飾
包括裝飾方法(彩繪、顏色釉、刻、劃、雕、鏤、隊、捏、印、帖等),題材、構圖、紋樣形象、畫等。由于裝飾是隨著造型、工藝、材料、人們的審美要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裝飾的更新換代和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要比其他鑒定因素的變化顯得頻繁、活躍,鑒定時分析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鎮的釉上五彩瓷來說,它出現于元代中后期,當時僅有紅、黃、綠三色,畫法和元青花一樣,以勾、拓、點畫成,筆致粗獷豪放,生動自然。明初除繼承元代畫風外,洪武時出現了雙面礬紅彩。永樂、宣德時有青花斗礬紅彩,紋樣氣魄雄偉,彩色凝重艷麗。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樣,有點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然而都是平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有輕盈優美之貌。嘉靖、萬歷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料繪紋樣。用青花繪紋樣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時還新創翠色,用膠水條黑料勾線,但黑線中部微微帶褐色。紋樣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筆草率中見拙樸。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與清初的版面插圖的影響,構圖均衡豐滿,形象概括、夸張、線條柔中藏剛,色彩明凈瑩澈,大紅大綠、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帶褐色了,并開始用油來調黑料和礬紅,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響后世,清嘉、道后仿制很多,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動自然,古拙優美。
3. 胎釉
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陶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陶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相對較多。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可見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的;而后仿清代、民國胎體,卻均因陶煉過細,沒有這種氧化斑,成為贗品致命的破綻。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質純凈、細膩、堅硬,是清末仿品趕不上的;至于鑒別釉面,主要應注意觀察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層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花白,器足釉面與器身釉面大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與清雍正和晚清、民國時期后仿器的小波紋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緊密感,出現硬亮青釉,漿白釉,并有破泡現象。。。。凡此種種,各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對于識破偽品最具說服力。另外從釉面的新舊光澤來看,很多仿做者故弄玄虛,將仿品的釉面作舊:土埋,打磨,藥滑,茶煮,漿沱,甚至稍加損破,以示出土狀。當然這些不自然的作舊光澤,絕對沒有古瓷器那種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現象。
。
本文 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古瓷器的鑒定的方法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