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玉雕技法之薄意--淺浮雕
黃金首飾網導讀: 淺談玉雕技法之薄意--淺浮雕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玉石雕刻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玉雕藏家...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玉石雕刻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玉雕藏家和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
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薄意最初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著名的書畫金石家潘主蘭先生指出:“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
產生:薄意雕刻藝術面世較晚,只有百余年的歷史,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
發展:在清康熙、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臺四周雕刻極淺的浮雕錦褥紋和環邊不斷紋。后來,潘玉茂繼承楊、周遺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種圖飾,以掩蓋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達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呆滯簡單,因而也難達到最佳的掩飾瑕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雛形。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形式。
玉雕引入:隨著和田玉藏家的增多,由于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其意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從上世紀開始被琢玉者借鑒引用到玉雕中。
構圖:薄意的構圖布局,與中國畫同理,注重意境和氣韻。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綹裂,棉、僵、水線要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料構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作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藝術素質和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
勒線:描圖定稿之后,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織細、準確而明顯的線條,謂之“勒線”。
勒線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鍵的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
剔地又稱“起地”。是應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余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料子,鏟地要隨著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玉牌,底地則必須平坦完整。
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
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準確,以一當十。雕刻完畢之后,還需要對某些細節,如花蕊、葉脈、苔點、枝干以及人物、動物的眼睛、鬢發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結:鑒賞家往往以詩情畫意來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國畫的六法來評價作品的優劣,將薄意看作是一種隆起的繪畫。所以薄意創作者多數兼精繪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國畫的筆墨技巧,才有可能揮灑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畫薄意。
。
本文 淺談玉雕技法之薄意--淺浮雕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淺談玉雕技法之薄意--淺浮雕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4095.html
- 上一篇: 怎樣挑選松花石毛石?
- 下一篇: 變石:白晝里的祖母綠,黑夜里的紅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