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終于知道琥珀為什么能成為佛教七寶了
黃金首飾網導讀: 這下終于知道琥珀為什么能成為佛教七寶了 從材料語言分析 琥珀與佛學思想的關系 作為佛教七寶之一的琥珀與佛教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佛教昌盛的遼代,琥珀瓔珞大為盛行;清代以藏傳佛教為國...
從材料語言分析
琥珀與佛學思想的關系
作為佛教七寶之一的琥珀與佛教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佛教昌盛的遼代,琥珀瓔珞大為盛行;清代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清政府將大量的琥珀法器,供養于西藏的各處寺廟。法門寺地宮、遼寧朝陽市寺北塔、天津獨樂寺、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均有出土琥珀佛教文物。
這些歷史文物向我們證明了琥珀與佛教的外在聯系。那么,琥珀與佛學的基本思想又存在著什么內在的聯系呢?可惜在諸多佛教典籍中并未發現有具體的分析和描述,也正因如此,才催生了筆者關于這種聯系的更多思考。筆者在分析材料語言的過程中大膽地推想——“時間”的觀念,也許就是連接琥珀與佛學空性思想的橋梁。
《忉利圣境》作者翁振偉
在《心經》原作中的“空”為自性空之意,“五蘊皆空”也當為“五蘊皆自性空”。空即無自性,是對自性的否定。現象世界本來并不存在不變的、常住的實體。但性空并非虛無,亦非現象之外或不同的空虛空間,而是現象的本質,我們可感知的世界是剎那閃現的能之感覺材料構成,剎那事件的系列發生構成了一切事物。實體是剎那的、隨生即滅,而且他們的本質就是注定消滅而無痕跡可尋。事物的存在除了剎那存在之點,絕無其他永恒的實在。構成實在的本質是運動,其因果性即前后相繼的諸剎那的相互依賴性引起了穩定和持續的錯覺。終極的真實只是剎那性的,外部世界并無穩定性,存在僅僅是一系列外部變化。
而在人們的經驗常識中,時間常常被感性地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過去的事物和如今的事物是不一樣的,如今的事物是過去的事物發生了變化,是為動。而過去的事物留在過去,如今的事物留在如今,是為靜。過去不復存在,將來還沒有存在,不存在的東西是不能度量的,能度量的只是現在,因為只有現在是存在的。其實只有一種時間,就是現在。時間就是現在,現在是永恒的,靜止的。
這是佛學對這時間與事物變化間的玄奧解讀。那么反觀琥珀材料本身,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琥珀是數千萬年前植物的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也可認為是“松脂化石”。而樹脂的滴落又通常會包裹有當時剎那所存在的事物,如植物和動物。時間在此也不再是流動的,事物也并不是在流動的時間中發生變化,而是每一時刻都是一個獨立的“平面”,事物在每一個平面上都是靜止的,時間也即是無限分割成的切片。
在樹脂滴落的那一剎那,時間是斷裂的,所包裹的事物也成為了被無限分割后那一時間節點內所存在的事物。在這一節點中,事物都是不動的、沒有變化的。又因為事物在每一個時刻中都是不動的、沒有變化的,世界萬物都是不動的和沒有變化的。正如僧肇所言:“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何則?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求往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何怪哉?”
綜上所述,佛教的基本思想認為事物的存在是剎那存在之點,而琥珀是時間節點的記憶,所記錄和承載的,也是事物當時剎那所存在之點。在億萬年前樹脂滴落的那一剎那,就注定了琥珀是詮釋“五蘊皆空”觀念最貼切的物質載體之一。
。
本文 這下終于知道琥珀為什么能成為佛教七寶了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這下終于知道琥珀為什么能成為佛教七寶了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5982.html
- 上一篇: 彩蛋珠寶跌宕履歷
- 下一篇: 鉆石切工級別分為哪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