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功能
黃金首飾網導讀: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功能 從蒙昧的原始社會末期到滿清王朝,有相當多的玉器被打上了政治烙印,成為政治等級制度的重要標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成為中國...
從蒙昧的原始社會末期到滿清王朝,有相當多的玉器被打上了政治烙印,成為政治等級制度的重要標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成為中國幾千年的正統思想,在他的眾多論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對玉器的看法。在他所處的時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時代。禮制是他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他將玉器與禮相結合,對于玉制禮器極為推崇。此外,他還認為玉帛等器物難以全面地表現禮的全部內容,玉器的內在美是極為重要的,他重點強調玉器的表現形式要與內容相統一。
在中國玉文化的發展歷史過程中,由于儒家正統思想的介入,玉的文化內涵也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得更加豐富。玉器由最初的主要為原始宗教活動碾磨而制的“法器”和祭祀的原始禮器,逐漸發展為精美的玉雕,成為貴族階層用以表示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佩飾,這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是很大的進步。
1、政治功能
早在西周時期佩帶成組玉飾的習俗在一些貴族階級中就開始盛行。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六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六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和男執蒲璧”。天子用尺寸最大的玉器,按級別高低依次減小尺寸。秦以后,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傳國玉璽,以后各代帝王認為得了此璽才是真命天子。傳說這塊玉璽的原料就是當年那塊傳奇美玉“和氏璧”。秦始皇想借這塊稀世之寶來祈上天保佑秦王朝盛世不衰,世世代代永享富貴。
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滅齊,滅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這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秦始皇稱帝后,命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成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這塊玉璽用陜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秦王命丞相李斯以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世間人說世間事,可謂是世事難料,這塊“楚山璞”,再次以傳國璽出世后,又開始了它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到洞庭湖上時,突然間天色大變,風浪驟起,始皇與大臣們所乘的龍舟眼看將要被淹沒。始皇帝伸手入懷,將這塊傳國玉璽拋擲于湖中,祀天神可以出來鎮壓風浪,果然,轉瞬間洞庭湖湖面恢復平靜,天色大亮,晴空萬里,始皇借此玉得以平安。事過八年后,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一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玉璽還交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話一說完馬上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又復歸于秦國。
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王朝的暴政導致了戰亂,各地紛紛起義。秦末戰亂,劉邦率兵最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攜群臣跪于城門外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后來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在登基時,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后將此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征。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只得由孝元太后負責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但太后自知如今王莽新立,臣民擁戴,既使自己抱著冰冷的玉璽也沒有扭轉大勢的可能了,心灰意冷的太后突然將懷中的玉璽高高舉起,猛地摔在地上,由于用力過大玉璽摔到地上時一角碰掉了,后來用金補上了這一角,但卻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失敗后,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里,并傳于東漢諸帝。東漢末,宦官作亂,漢靈帝倉皇出逃,情勢所逼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后發現玉璽沒了蹤影。到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一日,兵士發現在城南甄宮一井中有五彩云氣,光彩照人,孫堅立刻命人下井探個究竟,兵士下井回報說:“見一投井自盡之宮女,她的頸上系一錦囊,打開錦囊,發現所藏就是當年失蹤的傳國玉璽。”孫堅又驚又喜,將其視為吉祥之兆,認為自己受命于天,是當今天命所歸的天子,他將傳國玉璽交于妻吳氏處所秘藏。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傳給了袁紹,袁紹聽后立即將孫堅之妻扣押,逼孫堅交出玉璽。袁紹兄弟敗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玉璽到許昌,“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玉璽得重歸漢室。
三國鼎立時,玉璽在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朝代更替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在這一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和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后經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并獻給陳武帝。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奪唐后,玉璽又節節遭厄運,后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輾轉于神州赤縣凡兩千余年至此下落不明。在中國歷代帝王無不以得此璽為神旨,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主象征“受命于天”,失之主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尊玉的情節。可以說玉器是中華千年文明的基石,這是中國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特征。
2、經濟功能
玉的經濟價值是其他任何物品所不能相比的,它的經濟價值世人皆知。古人有云:“黃金有價玉無價,千金易得,美玉難求,藏金不如藏玉。”秦昭王曾以十五座城去換一塊珍貴的和氏璧,真可謂是“價值連城”。玉石珍貴的原因有多種:首先是玉石非常稀少。玉石的形成條件是極其特殊復雜的,它們的形成時間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玉大多來自地下幾十公里深處的高溫熔化的巖漿,這些高溫的漿體從地下沿著裂縫涌到地球表面,冷卻后成為堅硬的石頭。在此過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緩慢地結晶成堅硬的玉石或寶石,而其中色澤純正的珍品更是少之又少,難以得到。例如:翡翠、白玉、瑪瑙和青金等。在古代,中國的采玉人騎著牦牛,翻山越嶺到山上找尋玉石,靠著牲口的四蹄,把露頭或半露頭的玉石踏踩出來。有的玉石順山水、冰川沖到下游,途中便被人撈走了。據史料記載,古時在新疆和田采玉,曾以女人裸體入水撈取。相傳,古人認為玉為陽精,須用陰氣相召,玉石才不致流失,否則難以得到美玉。后來,玉石越來越少,才開始鑿山開礦,攻山采玉。采到一塊好玉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塊好玉來之不易。
大自然賦以玉石豐富色彩,使玉白如羊脂、紅如雞血、綠如碧海。加工成飾品的玉器,不褪色、不變質、堅固耐用,從古至今備受社會各階層的推崇。更奇特的是有的玉石上有好幾種顏色,俗稱為“巧色”,雖然這類玉石質地不純正,但經過玉匠精心巧琢,可化瑕疵為美點,惟妙惟肖,引人入勝,進一步增加了玉石的價值,升值空間非常大。所以選擇珍藏玉石可以保值增富。
玉還有充當貨幣的作用,它不會貶值。玉器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顯示富貴的一種標志,在新石器時代已見端倪,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商代,古人就已經大量開始用玉作幣,用玉來交換或作為貢品。西周時期,“玉璋價值八十朋”相當于當時十塊田的價值。春秋時期,名貴的玉器價值連城,出現以玉熄戰事、以玉求寬釋、以玉得官爵、以白玉為幣。宋代,開始有玉肆經營玉器。到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到清朝,玉器身價均有升高,有“古銅舊玉無身價”之說。
3、禮儀功能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史,中國自古講究禮治,尊禮、重禮。玉以其固有的溫潤質地、豐富的色彩與通體的光澤經玉工細心琢磨成“器”,成為古代禮儀化玉飾品中最重要的佩飾。受貴族、豪商所推崇。“六器”是封建社會禮儀用玉的主干,即用六種不同形制的玉器作為祭祀、朝拜、交聘、軍旅的禮儀活動的玉器,在《周禮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文明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階級的分化以后,包含禮儀功能的玉飾用品無論是種類、形制還是內容也隨之發展,最終在各種禮儀活動中形成各種不同的禮俗。不同場合和不同階段,須佩帶不同的玉飾品,并與服飾結合,慢慢形成了特殊玉飾,普遍地稱為“禮儀化玉飾”。這一演變巧妙地將玉飾與服飾相結合,極其微妙地反映了中華古代冠服禮俗制度的獨特精神內涵。這一過程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同的歷史時期玉器又是如何禮儀化的呢?完成這一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首先是“重冠”期:史前至商代。在這一漫長時期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服飾觀念的具體化,是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當階級分化的社會形成以后,人們用“服飾”區分階級的身份,玉器由于它本身的質地、色澤成為禮儀裝飾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配合服飾,成為彰顯權位的主要特征。新石器時期還出土了大量含有禮儀性象征意義的玉器,其中“玉冠飾”是最引人注目的,這就是中國最初的皇冠。
其次是“重佩”期:周至漢代。周代禮制,在《春秋》《左傳》《周禮》等史料中都有記載,周公制禮作樂,施行宗法制度的結果,使周代社會階級次序井然,并與禮儀服飾制度相互結合,貴族們按等級成組佩玉飾,形成嚴格的制度。周朝穩固的“禮”制影響深遠。戰國早期人們由上半部懸掛佩飾,逐漸移至腰間懸掛,有掛于中央的,亦有掛于腰間兩側的位置。
最后是“重帶”期:唐至明代。大漢王國的瓦解,胡人南下,至南北朝,結束了中國上古的禮儀制度。但是玉器與服飾形成的禮儀化服飾,卻仍保持一脈相承的禮儀本質,依附于官服體系。例如“朝服”,玉器的禮儀功能已轉向腰間,以“玉帶飾”的形式,扮演著傳統象征意義的禮儀化功能。玉帶上玉的件數有一定的等級規定,最高的等級,只能使用“十三”帶鎊的玉帶。在《輿服志》中曾記載唐代名將李靖,因戰功彪炳,由皇帝破例賞賜“七方六圓”和闡玉帶的記載。玉帶組合的基本形制,玉版分方、圓兩種,只限于皇帝、太子等特定的階級,或者是經皇帝賞賜才可以使用。天子的常服,仍只用九環帶,由此可見“玉帶”象征階級品位的意義。遼宋金元,玉帶制度仍繼續沿襲,公服系統所服腰帶,成為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到了明代“玉帶”為尊貴品位的象征,與“龍袍”代表的象征意義等同。
縱觀玉器的歷史發展,可見玉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以它不同的面貌向世人述說中國的禮儀之道。
4、宗教功能
在中國悠久的千年歷史上,玉文化與宗教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某種古老神秘的牽聯。自從遠古時代玉被人從石頭中剝離出以后,它就被眾人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古代一些人固執地認為:蘊藏在山川中的玉是山川中的精靈,是山神的靈物,玉是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載體,因此它逐漸成為人們崇拜、祭祀的對象,人們寄希望于玉,祈望獲得精靈的保佑,袪除災難。
原始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認為世界萬物興衰都源自于神秘的力量,巫術正是靠虛無的超自然的力量,通過夸張的行為或器物召喚神秘的力量,來達到某種目的或實現預想的效果。巫師被認為具有溝通神靈的能力,是天、地、人、神的中介。然而,僅僅具備這種能力還是不夠的,他還要借助于手中的法器或禮器,才能達到與神的溝通。人們選擇用具有靈性的玉器制成了玉戚、玉璧、玉琮等。例如:在良渚文化發現的玉琮,它的樣子為外方內圓,這是因為古代人認為天空是圓的,大地是方的,這是中國古代宇宙觀通天行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氏族社會圖騰制度的產物,是純巫術與宗教的神器,從孔中穿過的棍子就是天地柱。
在長期的祭祀神靈過程中,大家推選智慧出眾、擅長歌舞并能與精靈溝通的人作主祭,這個人就是巫。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和巫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系,玉被賦予可以使人與天對話的神秘的力量,在原始宗教禮儀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玉通常作為巫師手中的法器或祭祀的禮器,謂之“藏禮于玉”。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玉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母系氏族社會,巫一般是由女巫捧玉,載歌載舞以事精靈(神),將神的旨意傳達給人們。
此外每遇重要事件時身兼神職和軍事統領于一身的部落首領,都會在氏族部落成員出征前后,為了得到或者感謝神祖的保佑和庇護,持干戚而舞,以歌舞降神。在《楚辭?九歌》記載:“靈,巫也,楚人名巫為靈。”《說文》:“靈,巫也,以玉事神,從玉。”這充分說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黃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國,漢明帝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這就是今天的白馬寺。南北朝后,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最顯著特征表現在以玉造像。這種觀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
在北魏到唐代四百多年,大興用玉制造觀音像和佛像之風。這些玉像被人們認為是神圣的護身與安定之物,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黎民百姓,人人皆推崇信奉。玉與宗教的關系代代傳承,直到今天我們從中國人佩戴玉飾作為護身符這一偏好中還可以看到這一點。用玉雕成的觀音菩薩或佛像,穿在一根同樣被認為能夠驅邪消災的紅繩上,掛在脖頸,從此人和玉便肌膚相親,朝夕相伴。
在佛教影響下,中國道家主張“食玉”以輕身成仙,一種說法是服食玉屑。一些地方有人死后殮玉以保全尸體不腐的習俗。殮玉是古代專為保存尸體而制作的殮葬玉器,即所謂“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這不朽”。古人認為玉可以幫助先人榮登西方極樂世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古墓的金縷玉衣。
相信通過玉的神靈能夠為人們避邪、護身、消災,同時帶來平安、福氣、好運、財運和幸福。在華夏大地上玉在歷史上各個時期都是一部色彩斑斕的大劇,它有影有形、有聲有色。玉文化從古至今流傳上千年,至今魅力不減,在中華文明史上形成了經久不衰的玉文化傳統。
。
本文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功能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功能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6522.html
- 上一篇: 鉆石的顏色都有哪些?那種顏色鉆石最好?
- 下一篇: 石榴石,你以為它是便宜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