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的鑒別與用途
黃金首飾網導讀: 玉璧的鑒別與用途 考古發現,玉璧較早產生于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眾多遺址、墓葬出土較多。這時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
考古發現,玉璧較早產生于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眾多遺址、墓葬出土較多。這時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有的留有切割痕跡,表面光素無紋。紅山玉璧肉的邊緣均呈薄刃狀,良渚玉璧外緣薄,內緣厚。古玉璧由于年代久遠,璧體有不同顏色的沁色、水銹和灰黑等痕跡。
明代玉璧數量較多,品類繁復,加工不精,玉質多為青玉、白玉,還有少量碧玉。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飾谷紋和云紋者。乳釘紋顆粒圓而大,略扁,周圍往往留有管形鉆套鉆的痕跡。明代玉璧主要為佩帶之用。玉器專家李久芳認為,在明代,歷史上那種大型的刻谷紋、蠶紋、蒲紋和龍紋、鳳紋、獸面紋的玉璧,很少出現了。明代玉璧上的螭紋、乳釘紋的圓彎處均呈方折,內圓中顯硬直。刻工一般草率、粗獷,陰刻線彎角處有毛絲外露的所謂“繩腳”。
清代玉璧以新疆白玉、青玉為主,還有碧玉、墨玉,這一時期無論朝野都流行系璧。清代玉璧小型較多,璧身較厚,穿孔較小,并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璧。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的玉璧逼真,而且精美。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玉器專家張廣文認為,清官所制玉璧,很大部分仿照漢代作品,主要是谷璧、蒲璧和變形獸面紋璧。谷璧和蒲璧,在造型和工藝上竭力追求漢代特點,但不加作舊處理。這類玉璧種類較多,特別常見的有兩種,一種依漢璧樣式;另一種是在璧內上直接雕仿漢獸面紋或四靈紋。清代后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只求形似,不求工精。
玉璧,尤其是戰國、兩漢和明清時期的玉璧,備受人們的喜愛。如今偽制的古玉璧充斥古玩市場,不得不引起藏家的重視。筆者也曾多次買過仿古玉璧,深受其害。業內人士認為,收藏古玉璧,務必掌握古玉璧在不同時代的風格特征。一塊古玉璧,首先要看它的整體造型,其次是看它的工藝技法,再次是看玉質沁色。偽制的玉璧,整體形象往往結構雜亂,比例失調,形體拘謹,生硬板滯,線條不暢,缺乏活力。工藝技術方面往往刀法生硬,刻畫失真,或者刻意寫實,卻有形無神。在玉質沁色方面,玉色不純,多為雜玉,灰暗枯澀。沁色浮于表面,不是無過渡色,就是色彩太新、太艷,或者位置太巧,沁得太有規律,層次單一,生硬刻板等。
總之,只有多看實物,多看圖譜,才能較為準確地區分真假玉璧,準確地把握不同時代玉璧的風格特征。
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獻記載和后人推測,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為身份的標志(《周禮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執毅璧,男執蒲璧"之類)。三為佩飾。四作琺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玉璧的這些用途在春秋戰國時代幾乎都存在,都可以從古文獻及現代考古發掘實物中找到證據。
玉璧是我國古代較隆重的禮器,周禮:“以蒼璧禮天”。當年,林徽因設計的國徽圖案就是以玉璧為主體。
玉璧,是中國古代玉文化中較為核心的一種玉器,它的歷史延綿了5000多年,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著美好的意愿和高貴的品質。當年,林徽因設計的國徽圖案就是以玉璧為主體。
。
本文 玉璧的鑒別與用途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玉璧的鑒別與用途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7218.html
- 上一篇: 挑選鉆石知道鉆石鑲嵌的方法很重要
- 下一篇: 清洗月光石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