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中為何佛教題材那么多
黃金首飾網導讀: 玉雕中為何佛教題材那么多 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玉雕題材也因此極為廣泛,上至天文地理、宗教文學,下至花鳥蟲魚、走獸飛禽...
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玉雕題材也因此極為廣泛,上至天文地理、宗教文學,下至花鳥蟲魚、走獸飛禽,可謂無所不包。然而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都與佛教主題有關,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說玉雕與佛教的一些故事。
佛教的傳入及傳播
佛教從古代印度的傳入,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規模外來文化輸入中國的第一次,傳入中國后曾經受到以正統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沖擊。但這種排擠和沖擊,卻刺激了佛教的發展,加速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以靈活的自我調節意識,投合中華民族的信仰和思維習慣,按中華文化的特點廣泛傳播。
魏晉以后,統治階級在全國各地開鑿石窟,修建寺廟,雕塑佛像,同時,也根據中國人的尚玉觀點,用玉石雕刻佛像、飛天,雕刻與佛教典故有關的蓮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來越向著和世俗結合的方向發展。在以玉造像之風氣貫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間,統治階級以玉材為佛造像多得不可勝數,民間僧庶信徒買不起珍貴玉料的,即以價廉的漢白玉等彩石來為佛造像,也稱玉佛。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朝已達極盛,尊佛之風十分濃厚,玉制佛教題材的作品大量出現。據記載,最早的玉佛像是東晉瓦官寺中的“獅子國玉像”(獅子國即今斯里蘭卡),北朝時期,雕刻玉佛之風盛行,北魏、東魏、北齊的統治者都曾下令玉工雕刻大型玉佛,置于寺廟中供奉。而民間也以玉香爐點香供奉玉佛,并且佩戴玉雕的觀音、彌陀,垂掛玉念珠、玉手串等作為護身符來抵御疾病,驅除鬼怪妖氣,使自己健康長壽,把玉石作為人與神、人與人之間承諾的中介,作為人的情感、愿望、信仰的載體傳達于神佛。
佛教與玉石的關系
與佛教相比,儒家是積極用世的,是待奉君王、經世治國的哲學,強調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倫理之道,所以,反映在用玉方面,儒家便形成一套用玉制度,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說,即為中國玉文化的核心。道教追求自然,講究“自然而然”、“萬物齊一”、“人與道冥”甚至“白日羽化”,所以反映在玉文化方面就形成一系列“食玉養身、葬玉祭靈”的觀念。
但佛教主張的是般若空性、色空不二,是否定世俗榮華的,這就使得佛教乍看起來似乎是與玉寶不涉,與金銀無緣。其實,這應該是一個誤會。經云:“相好光明以自嚴”,這莊嚴相就佛教思想來說,一方面是因為佛的果報,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七寶嚴飾”。此外,佛教與中國玉文化相聯系,除中國人歷來好玉外,還與佛教強調積攢“功德”的思想密切相關。
此外,佛教倡導與人為善,死后才能升入極樂世界,而這極樂世界是由黃金、白銀、青玉、瑪瑙、珊瑚、琥珀等鋪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寶,其中許多就是今天的玉石。因此形成了以玉石雕刻各種關于佛的題材,比如說觀音、彌勒佛、釋加牟尼、童子等等人物,以及蓮、法輪等等佛教圣物,這些佛題材表達著各式不同的寓意。
佛教元素在玉石雕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而當中應用最廣的要數佛和觀音了。在玉雕文化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叫做“男戴觀音,女戴佛”,其實就是取其諧音“男戴官印,女戴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玉文化在佛教漢化過程中的作用
一般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時代,經過幾百年傳播和發展,佛教與中國文化密切結合,形成了中國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即中國化的佛教。隨著中國文化與友好鄰國的交往,又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這種佛教文化交流,起著聯系中外民族文化紐帶的作用。
宗教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與文學、藝術(包括音樂、建筑、雕塑)哲學有著多方面的聯系。在宗教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并也在不斷影響著這些因素。研究宗教,要有眾多學科的配合,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后,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壤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體系,呈現出了可謂中國的氣象和特質,從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在組成部分和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一直影響到今天。
玉石以其特有的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服務于宗教,不但為宗教意識的創造提供了藝術化的形象與意象,而且為宗教實踐活動的實施提供了具體的物質條件與表達方式。在宗教的形成和發展中,玉石所起的作用是全面而巨大的。玉石的介入,對宗教意識的構成與表述,宗教活動的場所、用品、禮儀規范的實施等起到的影響力,都是不可思議的。
佛像玉雕藝術的精髓
佛教玉雕中,最常見的莫如觀音。觀音心性柔和,儀態端莊,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災解難,遠離禍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中說,世間觀音相皆是觀世音的應身而非本相。觀世音的應身有三十二數及三十三數之說。雖然觀音呈三十二相,但是無論哪種玉雕觀音,都要符合人們心中觀音的重要特征,那就是端莊、慈祥。
羅漢也是佛像玉雕題材的重要類別之一。羅漢為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的形象一般都是出家比丘相,頭部無須發,身著袈裟,全身無任何裝飾,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佛教各類造像藝術中最為樸實無華的象征。
佛像造型在玉雕創作中要重視美感。然這美感,乃超脫俗塵之美,望之莊嚴、慈悲,令人心生歡悅。這便是佛像玉雕藝術的精髓所在。
佛教藝術對玉雕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極大地推動了玉雕藝術的發展。我們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玉雕藝術是一個相對包容藝術門類,特別在對待外來文化及其它藝術門類上,吸收并創新,不斷發展。
。
本文 玉雕中為何佛教題材那么多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玉雕中為何佛教題材那么多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7368.html
- 上一篇: 如何挑選一顆不會貶值的鉆石
- 下一篇: 貓眼石手鏈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