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歷史文化五題
黃金首飾網導讀: 翡翠歷史文化五題 中秋國慶期間,知名玉文化學者馬寶忠(識途)與臺灣玉器專家周經綸,就目前翡翠業內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以豐富的史料和事例,...
中秋國慶期間,知名玉文化學者馬寶忠(識途)與臺灣玉器專家周經綸,就目前翡翠業內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以豐富的史料和事例,從歷史、市場、理論、實踐、責任、心態等方面統一了認識,想必會對業內同仁有一些啟發借鑒。
一、玉出云南、玉出騰越詮釋
硬玉翡翠的礦產資源從歷史地理的角度看,曾屬中國的版圖,由云南騰越州管轄。盡管歷史的變遷,今天版圖資源歸屬緬甸,但“玉出云南”、“玉出騰越”、“云南是翡翠歷史文化發祥之地”的說法,從古及今一直叫響。
那么,既然玉石翡翠產地是緬甸勐拱,為何又有“玉出云南”、“玉出騰越”、“騰沖出碧玉”之說呢?我國地礦學的先驅章鴻釗先生在其著作《石雅》一書中記錄了我國收藏家羅叔韞先生收藏的周代翡翠刀柄一件,為洛陽出土之物。文內注釋中專門強調:“周成王時越當氏曾重譯來獻,漢初西南夷屢通中國,則亦不得通周漢,必無是物也。”《逸周書》中也記載著“遠在商湯之時,四方諸侯供方物,其中就有西南方的白濮獻上各種珍寶、玉石、象牙、美麗的羽毛和矮狗。”
無論是《逸周書》中所指的白濮,還是《史記》中所說的西南夷,《石雅》中提到的周成王時的越當氏,以及后來的歷代王朝的記錄,從地理環境的角度看,方位都應在西南百夷之屬,也就是今天云南的騰沖,緬甸發現出產硬玉翡翠的地域。
地處中介的云南騰沖,則是歷史上著名的翡翠發祥加工集散地。乾隆《騰越州志》卷三載:“蓋大金江內外,萬寶鱗萃,皆從騰越進。前明,三宣六慰,皆受朝命,而騰越且兼戛鳩,蠻莫,勐拱,勐養而有之。”《云南通志·食貨志》中說:“騰沖出碧玉。”早在東漢永元九年,永昌徼外蠻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撣國即現令緬北勐拱勐密一帶。這說明了所產之玉從漢代就作為貢品進入內地。
《滇海虞衡志》載:“玉出南金沙江,昔為騰越所屬。”《云草合編》中也明白記錄著:“當前清中葉金沙江(指伊洛瓦底江)外勐養,勐拱,勐密,蠻莫,怒江下游東西岸之木邦、勐艮、八百媳婦、大小古喇等地,皆盡屬滇省藩蘺。”
1885年,英人侵入滇緬,強占小江流域,我邊地民族和騰越派駐勐拱玉石廠的將領李文秀等領兵抗擊,英勇戰死。駐英公使薛福成奏章:“野人山地,赤道北二十四度以上,向不屬緬。”后清朝與英國簽約之時,雖大片領土失之,但整個小江流域尚以未定界保留在中國的版圖內,其中就包括了勐拱玉石廠。
抗戰期間,英國乘中國之危,單方面劃定滇緬一九四一年線,繼清未中英簽署的緬甸條約之后,又割去了約占今日緬甸五分之一的土地。一九四八年一月,緬甸獨立,乘中國內戰危機政府無力插手邊界事務之機,單方面宣布對滇緬北部未定界的主權。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政府承認滇緬未定界并將其大片土地徹底劃出,也包括了勐拱霧露河玉石廠、寶石廠、琥珀廠的寶地。
羅保世先生在《怒江百年風云錄》中形象地說:“1960年以前出版的中國金雞版圖,西南方的腹部豐滿圓潤,1960年后出版的地圖,有了月牙形的缺口,面積相當于我國的浙江省,那就是19世紀末形成的中緬北部未定界。
這就是自西漢以來屬中國西南原居地民族的傣(禪)、景頗(克欽),漢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來開發、認識、總結翡翠玉石文化的智慧結晶并一脈相承的傳揚的歷史事實。
大量史料證明,玉石翡翠產地勐拱在朱明之世已隸版籍,延至清乾隆百年后,仍屬滇省藩蘺的土司轄地,由騰越州管轄。明清,此域系我國“勐養宣慰使司”,“勐拱宣慰使司”,“蠻莫安撫司”屬地。只是后來緬甸洞吾王朝的興起,加之英國殖民者的插手,清朝民國后政府的腐敗無能,將勐拱等大片土地割入緬甸版圖,硬玉翡翠遂成為緬甸的國寶,也成為了今天世人公認的事實。
然而,無論是歷史上記載的“玉出云南”、“玉出騰越”之說,都是順理成章和有其依據的。作為玉石翡翠出何地的根源,作為玉出云南的歷史文化主權論,國人則應是永遠記取的。
大量的史料也證明,翡翠的發現年代,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之,周朝漢代已作為貢品上進中央王朝,唐宋元時期對翡翠的開采運用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明清,由于大規模的開采、運輸、集散、加工、銷售而造就了翡翠市場地位和商業價值,從而使翡翠的名氣達到鼎盛,為世人所矚目。所以,明清是認識運用翡翠的成熟輝煌時期,擴大需求形成商品進入市場提升價值的時期,而不是發現時期。
二、緬甸阿瓦古城五千中國玉商玉工碑刻溯源
在緬甸古都阿瓦阿摩羅樸羅城的觀音古廟里,樹立著一塊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5000位中國玉商及挖玉工人的名字,并記錄了中國人到緬甸玉石廠開拓奮斗的歷史。
近代英國人布賽爾著的《東南亞的中國人》一書中就作了記載:“……中國大批開采玉石寶石的技術工人到緬甸,使緬甸玉石寶石產量大增。緬都曼得勒,稱聚寶之城或阿瓦古城,史稱蕹籍王朝的都城,大約與中國清代相近。在阿瓦古城阿摩羅樸羅城的中國古廟石碑上,刻有5000個中國玉石商人和采玉工人的名字。”
另外,英國人伯良在《緬甸玉石貿易》,英國人居里在《英國人占領緬甸》都作了同樣的描述記載。民國元老李根源及民國著名外交界務專家尹明德等都對上述史實做過實地調查并筆錄。證實了阿瓦古城5000名中國玉商玉工石碑存在的真實性。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間,多位北京、云南、臺灣的歷史、僑務、外貿、珠寶學者,前后十三次到緬甸對碑刻遺址進行了野外實地調查尋訪,再次證實了上述史實的權威性真實性,并了解證實了5000位玉商玉工石碑在1962年奈溫政府反華排華期間遭到軍人破壞推倒,并挖坑深埋于阿瓦觀音古廟遺址的古樹群旁的悲劇。這些考察調研都有緬甸考古旅游部門的專員、華僑社團的友人、當地村民知情老人的參與跟蹤說法證明,并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公諸于世。
然而,近來卻有人既沒有對5000玉商玉工石碑的文字史料來龍去脈作研讀探究,也沒有到野外實地調查取證,更沒有用權威的論證論據支撐的論點,并對以上中外論著中的文字記錄史實大加達伐。這對正常的學術研究探討是非常不利的。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刻有5000位玉商玉工名字的碑刻古廟,系滇僑1773年(清乾隆38年)建造的,后在1810年、1829年、1837年三次遭到戰火焚毀。現今距阿瓦古城三十公里曼得勒的觀音寺,是1852年緬王遷都曼得勒后新建的。
三、騰沖六大名玉馬家玉的補正
騰沖商幫“亦成記”商號是騰沖二十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末的知名商號,大約創建于民國9年。創始人為馬登高及其老師王承謨舉人,加入的股東有馬步云等。馬登高占商號股本的百分之五十,王舉人、馬步云等占另外的百分之五十。
傳世的騰沖六大名玉之一的馬家玉,就是30年代“亦成記”商號以十萬緬盾的高價在玉石廠購得的一件重四噸的大玉,解開后最好的部分質地細膩,水色俱佳,達到玻璃種秧苗綠。請碾玉師傅做得二百多粒心字戒面,其中一百粒用予補充商號本金,剩下的一百多粒按投入股本馬登高分得63粒,其余部分馬步云等股東分配有序,皆大歡喜。
大玉出世,大漲特漲,一時騰沖緬境轟動,遂成就了馬家玉的美名,也在翡翠發祥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其實,馬家玉尚有鮮為人知的一面,除了那個大玉,還有一個蒙頭個子小玉,重約6公斤,從中切開,質地冰白如玻璃,一條陽綠高翠帶子貫穿了整個石頭的三分之一,是玉石廠開埠幾百年間遇到的老坑綠帶子玻璃種的絕品好料。此石為馬登高、馬步云二人共有。
馬家玉的第三件寶貝,就是馬登高一生有緣得到的一件藍水玻璃地毛料,九甩約二十七斤重的石頭,剝開皮殼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內到外沒有一絲毛病,整件石頭的顏色如遠眺大海的湛藍色海水,又如同晴朗夜空所閃現的迷人的藍色,深邃艷麗,神秘莫測,晶瑩剔透,完美無暇,寶光閃現,看似高貴的藍寶石,卻又不是藍寶石,而是真正的硬玉翡翠,可謂世上無雙,絕無僅有,被稱之為藍寶登高玉。
訪間流傳的騰沖六大名玉中馬家玉的故事,包括報刊文字介紹,大多不實或道聽途說,更沒有了解請教過親身經歷者。當時馬家大玉是以“亦成記”商號股東合伙購買的,并非馬步云的個人行為。馬步云只是代表“亦成記”商號坐鎮帕敢收購業務,他的股本只占百分之二十。因此,傳說中小馬官發大玉之財,那是非常片面的。其實,馬家玉出戶者實為馬登高、馬步云、馬世祿、張濟文等。當時在玉石廠和鄉間就稱他們一伙為緬玉石王者之說,指的就是共同擁有馬家大玉。
我在玉石廠挖玉、買賣翡翠生意達十年之久,其間的撐故歷歷在目。馬登高、馬步云的實力和知名度在帕敢老一輩玉人中口碑載道。二馬在帕敢最繁華的十字街頭的八面風店鋪,也是最大最氣派的。帕敢的清真寺也是馬登高、馬步云捐資建造的。
我所講述的,都是相關馬家玉各合伙人前輩后代子孫真實的說法和記錄,且都是第一手的親歷史實。原來不完善的片面說法,應該加以匡正補充,還原真相。不能再以訛傳訛,誤人子弟,更引起各家后人的矛盾和不悅。
四、是誰推高了翡翠價位和泡沫虛高
從改革開放到近年來,為了獲取最大利潤,翡翠市場規律已被人為炒作所打亂,原有的正常有序的格局早已不復存在,翡翠毛料成品最高漲了上萬倍。“瘋子買,瘋子賣,還有幾個瘋子在等待”就是那一時期的真實寫照。這種惡性循環的惡果,使得翡翠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
目前,從國內的主要市場到臺灣香港都供大于求,極度飽和,商家存貨待沽,積壓嚴重,有價無市,價位虛高,經營無序,就是市場泡沫虛高霧霾籠罩的實況,使得加工批發零售企業商家不堪負重,讓市場和消費者深受其害,也是市場對人為惡意炒作的報復。
那么,是誰推高了翡翠價格的虛高和泡沫呢?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翡翠市場的寒冬呢?
除了供需關系的調整,外渠道資金的盲目注入,還有商家一夜暴富、一錘砸個金娃娃的失衡心態,某些不負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的追風炒作。
那些打著種種光環所謂的“專家學者經紀人”,為了獲取最大利益的黑錢,失去理智良心道德底線,在評估實物定價時可以百倍千倍地夸大,使價格價值體系嚴重變態,惡性膨脹,導致業內一味跟風,瘋狂追漲。
另外,經濟大格局的不景氣,強力反腐,通貨膨脹、股市低迷兇險,社會購買力消費水平的下降,都影響到了翡翠市場的走向。
最近,一個由權威部門統計的數字浮出水面:“中國現存積壓的翡翠商品,可消化一百年以上。十三億中國人每人分十件還綽綽有余。中國翡翠消費嚴重超前透支,從目前的情況看,短期內能否恢復市場的正常秩序,還打著問號。”
面對現實,我們的商家、玩家、玉雕人、消費者難道還要自欺欺人,還不理智地思考調整心態,如何才能突出重圍嗎?
佛家曰:人生本無物,萬境心最寬。與翡翠億萬年的生命相比,與玉無瑕的品質相比,今天人們的瘋狂追求似乎只會是一縷即散的云煙,只有真正讀得懂玉石翡翠的人,才能擁有其身上所有的財富,而不僅僅是一塊漂亮的石頭。
五、硬玉翡翠只有空前,沒有絕后
石之美者為玉,玉之王者為翠。
玉石翡翠所展示的東方神韻,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輝煌成就。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善至美。除了玉石翡翠,沒有哪一種藝術品類可以延續如此綿長的時間,可以涵蓋如此廣闊的空間。
在人類歷史上,把玉變成一種文化,融入其精神世界和傳統的民族,只有中華民族。玉石翡翠積山川之精,人文之美,可比人,可喻事,可祭天地,可寄托理想,可保健辟邪。玉石翡翠文化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儒家認定玉有十一德:仁、義、禮、智、信、樂、忠、天、地、道、德。玉石翡翠的傳承不僅是文化,是藝術,是哲學,更是一種道德修養。玉石翡翠是有形的智慧結晶和無形的精神領域,她可以洗滌人心,凈化人性。
玉石翡翠本身就是億萬年天造地就的藝術杰作,世人不得不向她俯首稱臣。玉石翡翠的歷史遠古深邃,是一本難讀懂的書。她的學問內含博大精深,神秘莫測,水深道險。要解碼翡翠之謎,有學不完的學問,做不完的功課,學無止境,學海無涯。
把千百年來先賢用血淚乃至生命開拓出來的翡翠發祥的歷史文化解碼出來,以回應前輩,奉獻后人,正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
翡翠業內無專家可言,從古及今,沒有人敢說對翡翠弄懂了,全通了。前有古人,后有來者,硬玉翡翠只有空前,沒有絕后。
。
本文 翡翠歷史文化五題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翡翠歷史文化五題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