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狂飆突進托了慈禧的福
黃金首飾網導讀: 翡翠狂飆突進托了慈禧的福 主要產自緬甸北部勐拱、密支那一帶的翡翠,是輝石類中比較稀少的鈉鋁硅酸鹽礦物,莫氏硬度在6.5~7之間。翡翠純凈不含雜質者,呈白色半透明狀,若含...
主要產自緬甸北部勐拱、密支那一帶的翡翠,是輝石類中比較稀少的鈉鋁硅酸鹽礦物,莫氏硬度在6.5~7之間。翡翠純凈不含雜質者,呈白色半透明狀,若含鐵元素,則呈赭紅色(“翡”),若含鉻元素,則呈鮮艷的綠色(“翠”),常見的翡翠由于內部微量元素的不同而有白、紅、綠、紫、黃、墨等豐富顏色。
翡翠因其質地與顏色,跟中國傳統“首德次符”的玉器選材標準有不小的出入,被開發利用的歷史并不久遠。云南地區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翡翠裝飾品,是目前國內所知最早的翡翠考古資料,而同時期的內地,至今仍沒有發現使用翡翠的考古學證據。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紀曉嵐寫成《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中記錄:“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時尚,無定準也。記余幼時……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出土的翡翠資料,印證了紀曉嵐所言不虛。如乾隆朝重臣畢沅,卒于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其墓(位于江蘇吳縣靈巖山)中就出土了兩串青翠欲滴的翡翠朝珠,可見翡翠在乾隆中晚期已成為部分權貴的新歡。
不過,翡翠的狂飆突進,終究還是托了慈禧太后的福。慈禧生前特別喜愛翡翠,死后也以大量翡翠隨葬,據趙汝珍《古玩指南》引愛月軒筆記,在慈禧太后的隨葬物品中,有惟妙惟肖的西瓜、甜瓜、荷葉、佛像、桃、白菜等翡翠物品。上行下效,翡翠在慈禧聽政期間迅速走紅,身價百倍。
在清代中晚期的翡翠作品中,名頭最響并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目前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據說它是光緒皇帝瑾妃的嫁妝。這顆翠玉白菜利用翡翠天然的材質和色彩巧雕而成,潔白的菜身,翠綠的葉子,幾乎跟真實的白菜一模一樣,翠綠的葉子上還停留著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類似的翠玉白菜,傳世的還有多件,但材質雕工均略遜之一籌。倒是慈禧太后墓隨葬的兩顆翡翠白菜,“綠心白葉,在菜心上落著一只滿綠色的蟈蟈,綠色的葉旁有兩只黃色的馬蜂”,巧妙的設計與高超的技藝,應該不落下風,可惜慈禧墓被盜后,它們也與其他眾多的珠寶一起散落,至今下落不明。
清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文 翡翠狂飆突進托了慈禧的福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翡翠狂飆突進托了慈禧的福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2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