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鑒賞與收藏知識
黃金首飾網導讀: 翡翠鑒賞與收藏知識 關于翡翠一詞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從清朝初期才從緬甸通過第二條絲綢之路運入中國,而當時中國出產的和闐玉被稱為翠玉,當緬甸硬玉...
關于翡翠一詞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從清朝初期才從緬甸通過第二條絲綢之路運入中國,而當時中國出產的和闐玉被稱為翠玉,當緬甸硬玉流入云南一帶時,為區別這不是中國的翠玉,即將之稱為“非翠”,意思為“不是中國的翠玉”。時光流逝,“非翠”變成翡翠。另一種說法是,翡翠翡翠,翡紅翠綠,翡翠就是紅色的玉和綠色的玉。
從第二種說法可知,顏色是翡翠質量評價的關鍵。翡翠的顏色評價可歸結為“正、陽、濃、和”。
正,指顏色的純正程度,物理學上稱為色相或主波長。優質翡翠的顏色要求如雨過天晴時冬青樹葉的顏色一樣艷綠、純正,不能在翠綠中有藍、黃、灰等雜色調。雜色調越濃,翡翠的顏色質量越低。
陽,指顏色的鮮艷明亮程度,綠色應明亮鮮靈,要翠得艷麗、明亮、大方,并發揮出鮮艷的光彩。
濃,指顏色的飽和度,是色光波長的單一活混雜程度。顏色的飽和度高為色濃,飽和度低為色淡,色光波越單一。顏色的飽和度與所含致色離子種類、純度密切相關,同時也較大程度受翡翠結構和透明度的影響。具體評價時,在保證透明度及其他條件的前提下,顏色越濃越好。
和,指翡翠同一顏色的均勻程度。要求整件翡翠飾品的顏色越均勻越好。翡翠顏色要均勻柔和,除了顏色的均勻分布外,還必須使其與質地和透明度相互協調。
翡翠的種類有幾十種:老坑種、白底青種、青花種、油青種、豆種、芙蓉種等等,其中最高檔的可以算是老坑玻璃種。“水頭”是行家話,指的是翡翠的透明度(即“種”)。透明度高的,行家稱為“水頭長”;反過來,透明度低的,稱為“水頭短”。透明度越高的翡翠質越好,價錢越高。在觀察翡翠水頭時候我們必須小心,因為透明度與翡翠本身厚薄有關。要特別小心那些翡翠成品中間經過挖空的,因為挖空部分翡翠變薄了,透光性就好,看起來水頭長了。
行內人士把翡翠分為a貨、b貨、c貨。a貨是沒有經過高熱、高壓等人工偽作的原裝翠玉(未經“b”過或曾經“電色”),本來的種質已經是這個樣子,色澤是天然的,俗稱“正色”或“真色”。a貨也不一定是一級的高檔貨,只不過并非“邪色”,沒有剔去雜質和填膠上板,沒有燒過煽過。a貨本身也分很多級。
b貨并不是光指次生翠玉或次品,而是會經由人工處理,比如用強酸溶解硬玉中的雜質,破壞了玉石的分子結構;又用環氧樹脂粘合。通常用高溫電子瓦罐加熱而脫除濁氣的b玉,會使人驟然看來覺得水頭長;事實上玉質并非天然,也不幼細;雖然能使人錯覺地覺得很通透。其實結構已遭破壞,因為曾遇高熱,玉質已松散。故我們買翠玉切勿輕率大意和盲目相信人。民間不少b貨冒充a貨,根本上是做過手腳的次貨。人工處理過的“造底貨”b玉會漸漸失去光澤,出現裂紋,因為曾受高熱燒煽,故過些日子時便象油盡燈枯。a貨真玉的種質、水分與翠色則永久不變。
c貨則與b貨一樣糟,是染色貨,俗稱“電色”或“入色”,經過重復加熱和染色的程序十數遍,日后遇高熱時會脫色的。
現代玉器收藏鑒賞應如何著手?本人提供一些途徑僅供參考:
第一,看玉質。玉質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優質玉材對于一件玉器至關重要,如種、水、色、玷污、裂紋等等都是玉器等級的重要因素,不應忽視。
第二,辨造型。造型是玉器審美的構架,也是決定與其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造型是由玉器用途及玉胚形狀決定的,造型要勻稱不呆板,均衡而穩定的才是美的作品。
第三,析工藝。就是分析將玉料變為玉器雕琢的工藝。凡玉器雕琢利落流暢、嫻熟精工必然是美的佳品。反之,雕琢呆滯,拖泥帶水,會使收藏價值銳減。
第四,品藝術。藝術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難做到的。凡氣韻生動,形神具備的都是藝術美的表現,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第五,觀創新與仿古。玉器含有的兩大類藝術形態,就是創新與仿古。從藝術創新的角度看,有新意的玉器固然值得收藏。然而對仿古玉器也不能忽視。
。
本文 翡翠鑒賞與收藏知識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翡翠鑒賞與收藏知識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