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顏色上來鑒定古玉器
黃金首飾網導讀: 怎樣從顏色上來鑒定古玉器 玉石中古玉的顏色分為兩類,一類是材質本身的顏色,也就是玉礦之色;第二類是玉器制成后出現的顏色變化。下面就行短短的七條古玉鑒色來認識古玉。...
玉石中古玉的顏色分為兩類,一類是材質本身的顏色,也就是玉礦之色;第二類是玉器制成后出現的顏色變化。下面就行短短的七條古玉鑒色來認識古玉。
玉材在空氣中的氧化
玉材暴露于空氣中會產生風化,主要的變化是氧化。玉材在空氣中出現的風化和顏色變化視材質的細蜜程度而不同。質地堅細的玉料所產生的風化要小,或者不產生變化。玉材在空氣中被氧化而產生的色變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一些玉器在自然狀態下置放數百年,表面色澤幾乎沒有變化。
故宮博物院存有一批明代玉帶板,其中一些白玉光素帶板,可能為明代前期的作品,表面顏色已經發暗,局部呈現灰黃色,應該是空氣中含氧氣體侵蝕所產生的顏色變化。據此推斷,玉器在自然狀態下置放五百年左右,一些玉的表面或可產生可辨識的微小色變,這種色變往往發生在某些白玉,青玉制品上。
玉器在墓葬中產生的變化
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數都帶有顏色變化,變化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墓中隨葬物所含化學成份所致,也可能受土壤化學成份的侵蝕所致。對這一問題古人曾給予了很大重視,稱為“沁色”。
人工盤摩
玉器制成后,經過使用者一定時間的手工摩擦或與人體的長期摩碰,表面光澤會更潤,透明度會略強,尤其是入過土的古玉器。有些玉的紅色是玉器入土變沁后又經盤摩逐漸轉變的“熟紅”。
人工染色
對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藝,最初的人工染玉僅是追求玉器美感。隨著偽古玉的出現,玉染色便成了偽古玉作舊的重要手段。有資料說明宋代仿古玉制作中已經采用了。
黑斑與水銀沁
青白色玉料中常有局部的黑色,這是“白玉或青白玉的單晶料子之間,夾雜大量石墨所致”(鄧淑蘋《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這類玉材大致有幾種,一為黑色墨點存于透明度較高的青白玉間,人們稱為芝麻斑,漢代玉器至明代玉器中都有這類玉料使用。現代仿古玉也采用這類玉料。二為局部的淺淡墨色,其深淺不一,有濃淡變化。三是純黑如漆,在玉中形成斑塊,黑色與白色界限分明。
古人把某些玉器上的黑斑稱為水銀沁,認為是玉材受到了土壤中的水銀沁入產生的色變。其實,被稱為帶有水銀沁的玉器,上面的黑斑很多是玉材中原有的墨色。存在不存在玉材受沁產生的黑色呢?跡象表明,某些玉器上的黑斑為土中埋藏產生的色變,例如遼寧清源出土的紅山文化獸首三環器,材質為青玉,中部三連環,兩側各有一個向外的蓋頭,局部裂紋中帶有黑色。
很多玉器上的墨色斑是人工染成的。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可明確為兩種,一為染漆,故宮存有一件屬新石器時代的玉圭,展于玉器館內,其圭已斷,僅存半段,圭表墨褐色,油亮似漆,斷面處可看出,作品原為青玉,表面一層墨色,似蛋殼,圭上的顏色絕非土中沁成,而是人工所染。明人在《格古要論》中便提到了黑漆古,我們不能解析,黑漆古是用黑漆所染還是染成黑漆之色,這件作品用漆染的可能性非常大,作品為舊玉,染玉的年代已很難確定。人工染黑的第二種方法為火燒。“水銀沁之真者黑白分界處明晰如刀截。或提油,用烏木煨黑者則模糊矣”就是說,用提油法、木屑煨黑法也可做水銀沁。晚清時,宮廷失火,燒毀大量器物,被燒玉器產生的色變有白、灰、黑色。白者溫度高,黑者所受溫度低,其中不乏黑似焦油而表面光亮者,有的殘玉白中且黑半,明顯表現出玉上的色變為人工燒烤而致。
黃斑與土沁
一青玉、白玉制品往往帶有黃斑,這些黃斑可分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類。玉皮色是玉材表皮原有的顏色,這種顏色是玉材在空氣中風化所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年久風化,玉的表皮已糟朽,形成較厚的皮層,皮層往往呈深黃、暗赭等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的玉璞之皮,從玉璞的外面已很難了解內里的玉色。一些出土硬度玉上也帶帶有這種黃斑,《格古要論》一書記載:“嘗見菜玉連環上儼然黃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也就是說這種黃色是玉器在土內埋藏所致,按照古人的說法,這種玉經盤玩顏色變化更為復雜,孔尚任在《厚金薄》中談及古玉沁色:“漢玉羌笛,色甘黃如柳花,……為漢器無疑,全體光瑩,不沾汗漿、亦無土花,”“雷紋漢玉環,徑二寸,內好相等,包漿熟潤若凝酥也”。
這里談的汗漿、包漿,都是講的玉沁色后又經盤摩所致。其實,在考古發掘中很少能見到帶有黃色沁色的玉器,個別玉器上的黃色斑,很可能是原來的玉皮,傳世玉器上帶有的黃色斑塊,往往是人工染色,因而遇到帶有黃色斑的玉器,應認真分辨。
白色斑與水沁
很多玉器經埋藏后會出現白色色斑,現實的識玉者稱這種色斑為水沁,意即它的出現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關。清代文獻《玉紀補》中說:“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溫土也,燥土之斑干結,濕土之斑潤溽,干結者有瘢痕者,水坑物也。”由此可知,清代人已注意到了水沁的問題。
按照文獻的解釋,水坑玉的沁色應是無土斑而有瘢痕的玉器,也就是無黑、綠、黃、褐、紅等沁色的沁色玉。這類沁色限于白色或黑色,從考古發掘到的玉器來看,白色或灰色沁的情況非常復雜,東北、山東、河北等地出土的玉器上,很可能見到白色沁斑,但遼寧建平出土的一件屬紅山文化玉器的玉獸頭玉決,表面全部呈暗灰色,已見不到玉材的本色,形成的原因是沁色還是制造時的人工處理,目前還不能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河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發現的很少。商代玉器大量出現,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應是玉料本身特點及沁色相結合的產物。還有很多玉器呈雞骨白色,玉的比重也變輕,這種現象應該是沁色所造成的。但在河南出土的春秋戰國玉器上卻很難出現雞骨白色,一些玉器上出現了局部的浸潤性的水沁色變。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等南方省份出土的玉器中有很多帶有水沁,這種水沁面積較大,深淺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筆者在安徽見到少量漢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狀灰白色沁,沁色分布較廣,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與周圍的玉色形成較強的對比。
自然界的玉料中存有青白相混的玉材,故宮博物院樂壽堂存有清代制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內膛極大,掏出的玉料數量應很大,目前尚不見其他用此種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會被用去制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點制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人工仿造的玉器水沁大量存在,可用酸類液體浸泡、腐蝕,也可用火燒制。這兩種方法制成的顏色,經觀察是可以辨認的。
。
本文 怎樣從顏色上來鑒定古玉器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怎樣從顏色上來鑒定古玉器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1302.html
- 上一篇: 翡翠有哪些瑕疵影響價值
- 下一篇: 翡翠手鐲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