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鑒定技巧
黃金首飾網導讀: 良渚玉器鑒定技巧 良渚文化玉器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的玉器,可謂“難施錐刃者”。在遠古時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現,當時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這疑問...
良渚文化玉器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的玉器,可謂“難施錐刃者”。在遠古時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現,當時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這疑問引起了考古學界極大的興趣。有的學者認為,良渚玉器上的紋飾是用鯊魚牙齒雕刻的。有的學者估計是用瑪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學者則認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畫線條的工具應是鉆石。可是單用徒手直接刻畫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藝,卻難以畢現遠古時代玉器雕刻的紋飾精美和細微繁褥的程度。

一、看玉質
良渚古玉所用的質料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另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美石。軟玉系列的質料,依其纖維結構的差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類似新疆和闐玉中“仔玉”與“山料”的差別。一類是未受沁為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后為“雞骨白”的料,這種玉料當時多用于制作琮、鉞、三叉形飾、冠狀飾等玉器。另一類為未受沁為不透明的暗綠色,沁后五色斑駁,肉眼常可見絹云母狀交雜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經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積較大的玉璧,個別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藝粗率,從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禮儀上的地位明顯遜于采用第一種玉料制作高節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種玉料匱乏,第二種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節琮,但玉璧的料始終沒有變化。沒有較純凈的“雞骨白”是良渚玉璧質料上最基本的特征,而仿者不明,筆者所見仿制的玉璧大多在質料上存在破綻。
二、看透明度、光澤和顏色
良渚古玉,特別是反山、瑤山、匯觀山、橫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常有薄薄一層致密的“面膜”,如同髹了一層透明的生漆,呈現出極強的玻璃光澤。這層“面膜”是制作拋光和幾千年出土埋受沁的結果,也是任何仿制品不可能模仿出的特征。有些仿制品雖拋磨仔細,玻璃光強烈,但與真正良渚玉器的玻璃光澤相比,仍有較大的感官上的區別。仿品的玻璃光澤來自玉器表面,跟古玉發自骨里的強烈而柔和的光澤相比,顯得浮躁和刺眼。
從質料上鑒定良渚玉器還可使用比重液測定的方法,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雖多經沁蝕,但其比重仍保持在2.96~3.17,而岫巖玉的比重為2.5~2.8,南陽玉的比重為2.5~2.9,若用比重為2.95的四溴甲烷重液測試,則軟玉沉于液底,而岫巖玉或南陽玉都浮于液表。使用比重液鑒定小件的良渚玉器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三、看制作工藝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藝,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由于沒有高強硬度的金屬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懶于石質和某些有機質的工具。良渚時代玉料的開采情況尚不明了,但其開璞成坯主要采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據專家考證,有鋸切割和線切割兩類。鋸切割是直線切割,而線切割則留下了拋物線形的切痕。線切割的方法跟仿制品以金屬鉈具切割的方法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來說,線切為拋物線切,切割后留下的臺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制品,特別是玉璧,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幾處切割凹痕,但這種痕跡均可明顯看出是使用金屬鉈具碾琢有,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連接處常顯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顯的臺階狀臺痕,遠不如使用線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緩柔和。
良渚時代鉆孔的技術雖有管鉆和锃鉆兩種,但玉器由于硬度大,所以主要采用了兩面管鉆的方法,進口大,中央相通處徑小,有時錯縫形成臺痕,有的臺痕上還留有1~2毫米寬的鉆溝槽。玉琮是鉆孔徑較大的器物,也用兩面管鉆而成,較少錯縫,加之后期制作中仔細的打磨,琮的穿孔壁常成為光潔的微弧面,很少孔壁完全平直的琮。鐲的情形跟琮相仿。而仿制品鉆孔多利用鉆床完成,琮、璧等大件也采用兩面鉆孔,然后再加修治拋磨,但留下的鉆孔痕跡跟真品不同。仿制品中的玉琮穿孔,雖經擴大入口,拋磨等手段處理,仍不免有孔壁過直生硬的感覺。良渚玉璧、玉鉞的孔壁較少有修治拋磨,所以孔壁內常留有較明顯的同心圓旋痕,而錯縫形成的臺面上也常有鉆溝槽。仿制品為了達到真品的效果,對鉆孔常要加以修治,所以孔壁多光滑,不見旋痕。
?。
本文 良渚玉器鑒定技巧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良渚玉器鑒定技巧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1782.html
- 上一篇: 佩戴玉石的手鐲好處多
- 下一篇: 怎樣鑒定評估緬甸翡翠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