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先生釋詮“玉與君子的精神”
黃金首飾網導讀: 梁文道先生釋詮“玉與君子的精神” 梁文道先生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不去的原因何在?在于仁、在于信、在于禮、在于君子自我修煉的謙退與堅持。玉與人的關系,是相互陶冶的和諧共生...
梁文道先生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不去的原因何在?在于仁、在于信、在于禮、在于君子自我修煉的謙退與堅持。玉與人的關系,是相互陶冶的和諧共生,是浩然正氣的互相映襯。
玉石對于我而言一直是帶著一種奇怪感覺的美好存在。我覺得在今天的世界中,玉的美好,很難被人理解。玉不想鉆石,是那樣的光芒外露;玉也不想黃,給人帶來華貴的滿足感。玉所散發的光芒石內斂的,溫潤的,有一種溫度感,這份美又恰恰是最中國的。所以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喜歡玉,將玉之美貫穿于自己的整個文化之中。
有這樣一個成語,叫做“不言而喻”,語出《孟子》。這個成語的本意是不用語言,君子身上所具有的仁德浩然之氣便自然流露。這是君子在修煉仁德的時候所應達到的境界。古代儒家講究修身養性。一個人是不是君子,是一種氣質的自然流露,不是說你英俊瀟灑,穿戴有講究就是君子,而是看你的言談舉止和對人的態度如何,對長輩如何,對晚輩如何,對上位者如何,對下位者如何。儒家講君子比德于玉,玉石在中國文化中給更多的是充當道德提醒。所以,當一個人在逐步修煉自己的時候,他特別需要一塊玉來提醒自己:要把自己修煉成具有如美玉一般的君子之風的人。玉在這里就好像是一把標尺,它是一種道德的提醒,提醒人時刻注意自己的德行。
梁文道先生
古人講,玉石成器,成器的過程就如同君子自我修煉的過程,充滿了艱辛,是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的。這個代價不是指金錢,而是對思想和行為的磨礪。因而古人才認為只有君子才配得上玉。儒家經典里面講述君子修煉的過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恰恰是對治玉過程的描寫,我們應該用這樣的一種態度來對待自我品德的修養。
對于玉石,我們最看重的是它的溫潤,如同君子一般,內在之美勝于外在,它不張揚,光華內斂,所以說君子的言行舉止應該是有謙退之風的。在今天,許多人可能欣賞的是狂妄多于謙虛,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牛”。牛這個字讓你想到的是牛氣沖天,是很奔放的、很狂妄的。而謙退并不是往后退,更不是退縮、退卻。而是君子在謙退之中來慢慢地展現出自己的某種堅定和堅持,因為君子一方面可以使謙退,但是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雖千萬人而吾往矣”。君子是節制的,君子的美德強調節制。因此,玉不應該只是奢侈品,更是具有文化含義的美好的象征。玉石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干凈和節制,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以前中國人講富貴,但是富要有仁心,富而仁才是“貴”。生活可以貧窮,但是關鍵在一個“清”字;只有做到了富而仁、貧卻清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在我的理念里,玉與人是互相影響的,玉的美能夠更好地襯托君子的內在之美、精神之美,而君子的浩然正氣也無時無刻不再溫澤著玉石,這也就是所謂的人養玉、玉養人吧。
。
本文 梁文道先生釋詮“玉與君子的精神”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梁文道先生釋詮“玉與君子的精神”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1936.html
- 上一篇: 購買和田玉如何估價
- 下一篇: “gem”這個詞在珠寶行業經常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