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Diamond)的名詞術語
黃金首飾網導讀:鉆石(Diamond)的名詞術語 挑選價( Pick price ) 從混合包中挑選石頭所支付的特別價格。 包裹價( Lot price ) 對購買整包或部份混合包所支付的折扣價。 單光紙( Flute ) 鉆石紙包內層的薄...

挑選價( Pick price )
從混合包中挑選石頭所支付的特別價格。
包裹價( Lot price )
對購買整包或部份混合包所支付的折扣價。
單光紙( Flute )
鉆石紙包內層的薄、半透明的襯紙。單光紙的顏色會對所包裹的鉆石顏色造成影響,淡藍色單光紙對無色及接近無色的鉆石有加分效果,但會使淡黃色鉆石的顏色變得更明顯。非白色或淡黃色單光紙會讓帶黃或帶褐色的鉆石變得更漂亮。
原石( Rough Diamond )
由礦區開采后,還未經任何人為加工的可切磨級或工業級鉆石。
鉆石篩組( Sieve Set )
用來篩選小型圓形寶石,打有直徑相同圓形孔洞的金屬板組。
鉆石專家( Diamantaire )
法文用語,鉆石業內知識豐富、經驗老道的成功人仕,通常是批發或切磨商。
混合包( Parcel )
大小、質量相近,混色在一起待售或存放的整包鉆石。
底部角度( Pavilion angle )
底部主刻面和腰圍平面間的夾角。
底部深度百分比( Pavilion depth percentage )
腰圍平面至尖底的距離,以平均腰圍直徑的百分比作表達。
腰圍厚度百分比( Girdle thickness percentage )
以平均腰圍直徑的百分比表達的腰圍厚度。
冠高百分比( Crown height percentage )
冠高以平均腰圍直徑百分比作表達。
冠高( Crown height )
腰圍平面至桌面間的距離。
桌面量尺( Table gauge )
由透明的塑料片制成的測量工具,其上印有細分至十分之一公厘的刻度;配合放大鏡,用來測量鉆石的桌面。
桌面百分比( Table percentage )
以平均腰圍直徑為基準,將桌面大小表示成百分比的形式。
平均腰圍直徑( Average girdle diameter )
圓形明亮式鉆石最大和最小腰圍測量值相加之后的平均值。
可切磨( Cuttable )
鉆石原石具有的形狀、凈度及顏色條件,可以切磨成珠寶用途的寶石,又稱可切磨原石Cuttable rough。
碳點( Carbon spot )
鉆石內黑色內含物的誤稱,事實上黑色內含物很少見,肉眼在一般光源下所見的黑色內含物,在暗場照明下放大觀察時,通常為透明的劈裂紋或內含晶體。
金剛光澤( Adamantine luster )
透明物質所能呈現最高等級的光澤。鉆石具有極高的折射率,而其超優的硬度容許它接受高程度的拋光打磨,兩特性的結合造就了鉆石獨特的〝金剛光澤〞。
非計劃性漏光( Unplanned light leakage )
光線由寶石底部逸出,而減弱寶石光線的展現。
計劃性漏光( Planned light leakage )
正確的寶石切磨比例,以控制光線由寶石冠部逸出。
臨界角( Critical angle )
法線和最大折射所產生的夾角,也是鉆石內部光線能夠逸出的最大角度,在臨界角內碰觸鉆石內部表面的光線,會以幾乎平行鉆石表面的方向逸出,鉆石的臨界角為24.5度。
刻小面( Brillianteering )
定位及磨出星形刻面、腰上刻面及腰下刻面的步驟。
刻主面( Blocking )
乃磨光時的一個重要步驟,刻主面師于此時首先磨出主要的17或18個刻面,即桌面、8個冠部主刻面及8個底部主刻面,有時加上尖底面,此時鉆石成為單翻式切磨,有些小鉆到此步驟即大功告成。
定型( Bruiting )
制出鉆石基本的正面輪廓,以準備切磨刻面,此步驟乃以另一顆鉆石砥礪轉動中受定型的鉆石,緩緩形成切磨完成后的輪廓。
磨光盤( Scaife )
涂有鉆石粉高速運轉的水平盤狀物,通常以鑄鐵制成,用來切磨鉆石原石。
割鋸( Sawing )
以機器或雷射將鉆石原石割開的動作,是切磨鉆石過程中,分開原石最常使用的方法。
計劃師( Planner )
切磨鉆石的過程中,決定由鉆石何處著手,以切出最大利潤成品的人,在切磨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老歐式切磨( Old European cut )
具有圓形腰圍的早期明亮式切磨。
老礦式切磨( Old-mine cut )
早期的明亮式切磨,外形為墊形,特色是高冠部、深底部,并有一個大尖底面,和現代明亮式一樣具有58個刻面,是十八世紀時最受喜愛的樣式。
桌式切磨( Table cut )
將八面體的尖頂磨出如桌面般的四方形刻面,而通常切磨師會將下方的尖頂磨出一個稱為尖底面的小方形。切磨后由正面觀察,感覺像是正方形中又有正方形,符合文藝復興時代歐洲貴族的品味。
點式切磨( Point cut )
最早期的切磨方式,一直流行至15世紀,依循原石的八面體做為主要模板,打磨作業只些微改變天然八面體晶體的角度,磨成品與原石感覺上變化不大。
閃現光效應( Flash effect )
經裂縫填充的鉆石,于平行填充物方向及前后晃動放大觀察時,可見顏色改變的閃光。
石英鉆 ( Quartz diamond )
起源于南斯拉夫對于水晶的一種誤稱。
蘇聯鉆( Synthetic Cubic Zirconia )
合成二氧化鋯石Synthetic Cubic Zirconia的俗稱,是一種人工產物,透明無色的合成二氧化鋯石,由于外觀酷似鉆石,而經常被作為鉆石的仿品,或替代品,它也可有其它各種不同的顏色。
第凡尼鉆石( Tiffany Diamond )
1878年,南非金伯利礦發現一顆287.42克拉,形狀優美,金黃色的八面體原石。1879年美國珠寶界名人查爾斯.第凡尼Charles Tiffany買下這顆原石,并委托他的首席珠寶家喬治.庫茲George F. Kunz督導切磨為128.54克拉,90個刻面的墊形明亮式:冠部41個刻面,底部49個刻面。 由于了解宣傳的重要,第凡尼把這顆奇妙的鉆石公開展示于紐約第五街的優雅沙龍中,并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倫比亞博覽會和1901年紐約水牛城泛美博覽會中展出。這顆鉆石因此成為第一顆用做珠寶業公關的鉆石。
山姆大叔鉆石( Uncle Sam )
12.42克拉,成色M,凈度VVS2的祖母綠形切磨。1924年在阿肯色州〝鉆石坑〞發現的山姆大叔鉆石,原石重40.23克拉,是美國所發現的最大一顆鉆石,由紐約顯克和范海倫公司切磨成12.42克拉祖母綠形。現為不知名的人所收藏。
霍譜鉆石( Hope Diamond )
45.52克拉,VS1,暗彩灰藍色(fancy dark grayish blue)的墊形印度鉆石。學者專家對于它的來源,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其書面的記載始于享利.菲立浦.霍譜Henry Philip Hope于1830年購下該鉆石的前幾年。1839年由其侄兒享利.湯瑪士.霍譜Henry Thomas Hope繼承;1908年賣給土耳其君主;1910年皮耶.卡地亞Pierre Cartier將它買下,并于次年1911年轉售給艾佛琳.華修.麥克林夫人Evalyn Walsh Mclean,盡管傳說中它是一顆〝詛咒之石〞,曾促使十余人的血腥死亡和兩個王室的衰敗,但艾佛琳并不以為意。1949年哈利.溫斯頓Harry Winston在麥克林夫人死亡后的第二年買下這顆鉆石,并于1958年捐給華盛頓市的史密桑尼博物館,作為永久的展示品。
泰勒波頓鉆石( Taylor-Burton Diamond )
1966年出土于南非的普里米爾礦。原石重240.80克拉,切磨后為69.42克拉的梨形,成色為F,凈度為內無瑕(IF),它的首任主人為保羅.阿梅斯夫人,后因保險費用過高,而拍賣于卡地亞公司,不久李察.波頓買下,送給新婚嬌妻伊莉薩白泰勒,并依買賣約定將其改名為泰勒波頓鉆石。1969年重新切磨成為68.09克拉。
火油鉆( Oilie )
美國業內的術語,對于在一般日光光源下會發藍色熒光的淡黃色鉆石,視覺上鉆石有點油油朦朦的感覺。
玫瑰切磨( Rose cut )
一種老式的切磨,它的特點是擁有平坦的底部,圓形的腰圍輪廓、拱起的冠部及不定數的三角形刻面。最初發展于印度,而在15世紀由威尼斯的磨光師引入歐洲。
公主切磨( Princess cut )
一種改良式的正方或長方明亮式切磨,通常具有57個刻面(21個冠部刻面、32個底部刻面及4個腰部刻面),但偶而也可見144個刻面。
激光刻字( Laser inscription )
運用激光在鉆石上(通常為腰圍),刻出的鑒別編號或其它訊息。
美國寶石學院( GIA )
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中文譯為美國寶石學院,是于1931年創立的一個非營利教育機構,主要職責在于服務珠寶業及社會大眾,其總部設于美國加州的卡爾斯貝(Carlsbad)。GIA提供珠寶業各種相關的訓練課程,如寶石學、珠寶技藝、商業...等,并頒發數種文憑及證書,如研究寶石學家G.G.文憑。并定期出版寶石與寶石學季刊,提供寶石方面的新知。GIA并于全球各地如:臺灣、香港、韓國、日本、泰國、意大利、英國、俄羅斯、中國等地設立分校。GIA并擁有寶石業鑒定中心Gem Trade Laboratory及寶石儀器公司Gem Instruments。
工業級鉆石( Industrial Diamond )
因大小、質量無法作為珠寶首飾用途,而被作為工業器具,如鉆頭、研磨劑等的鉆石。
優瑞佳鉆石( Eureka Diamond )
21.25克拉的黃色鉆石,是記載上南非發現的第一顆鉆石,1866年后期由15歲農村少年伊瑞士莫(Erasmus Jacobs)在靠近橘河的De Kalk農場發現,由一位名叫W. G Atherstone的業余礦物學家確認出它是一顆鉆石。最早由開普殖民區的首長Philip Wodehouse買走并切磨成10.73克拉的橢圓形明亮式。此鉆石幾度轉手,直至1966年,在優瑞佳被發現一百周年之際,De Beers將它買下并帶它「回家」,現置于南非金伯利省的露天礦場博物館。
馬扎( Mazal u’bracha )
在鉆石交易所內,達成交易時通常互相握手并道「馬扎Mazal u’bracha」,其為猶太方言,意思是祝福。
優先供貨方案( Supplier of choice )
由戴比爾斯和看貨人伙伴,于2001年開始推行,希望提升鉆石及珠寶需求的計劃案。
雙折射( Doubly refractive )
又稱不等方向性anisotropic,不同的晶體方向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光學性質。
單折射( Single refractive )
又稱等方向性Isotropic,晶體的每一方向所展現的物理和光學性質皆相同。
微量元素 ( Trace elements )
寶石內不屬于基本化學組成的原子。
聚晶( Aggregate )
一群獨立晶體任意排列,共生或因自然力結合聚集在一起。
晶體( Crystal )
原子規則且重復的排列所形成的固體物質。
X光分離法( X-ray separation )
利用X光偵測鉆石,再以空氣槍將它由礦土中分離出來的方式。
金云火山巖( Lamproite )
較金伯利巖稀少,也是攜帶鉆石至地表的一種火成巖。
金伯利巖( Kimbelite )
將鉆石攜帶至地表的一種火成巖。
切磨中心( Cutting Center )
具有大量寶石切磨廠的城市、區域或國家,目前最主要的鉆石切磨中心有紐約、孟買、安特衛普及特拉維夫。
看貨人( Sightholder )
經戴比爾斯邀請來購買鉆石原石的批發商和切磨商。
倫敦鉆石聯盟( London Diamond Syndicate )
由一群鉆石商于1890年成立,專司購入和銷售鉆石原石的機構。
中央統售機構( Gentral Selling Organizat )
采購、分類、評估及販賣鉆石原石的機構。
有機物( Organism )
有或是曾經具有生命跡象,部分寶石是由有機體而來,如珍珠、珊瑚、琥珀。
無機物( Inorganism )
指無生命現象的物質。
礦物( Mineral )
是指天然生成,具有一定化學成分與特殊結晶構造的無機物。
次生礦( Secondary deposit )
原生礦床經大自然風化,雨水沖洗夾帶至河流中,而于河床的凹陷處聚集,總產量較少,但相較于原生礦,其所產的鉆石凈度通常較高。
原生礦( Primary deposit )
是輸送鉆石至地表的古老火山口遺址,由原生礦所開采出的鉆石總量較多,凈度范圍很廣,與次生礦比較,凈度較低。
克利蘭一號( Cullinan I )
是現在記錄上最大的無色鉆石,重530.20克拉,具有74個刻面的梨形外形,現鑲于英皇的令牌上,展示于英國的倫敦塔內。
寶石卡尺( Leveridge gauge )
市場上最常使用的測量鉆石的工具,可用于裸鉆及已鑲鉆石,精密度可至0.02毫米之內。
玻璃種( Glassie )
外形良好、透明度高,帶有銳利明確邊緣的八面體鉆石晶體。
內部孿晶紋( internal graining )
是鉆石晶體生長不規則所產生的,其外貌可為線狀、角狀或曲線狀,顏色可為白色、有顏色或呈反射,也可能造成鉆石部分或整顆迷蒙,可能由細微無色的線條構成,感覺類似玻璃紙上的皺折,有時也似在鉆石內插入一張會反射的塑料片,或者像細膩的白色或有色細線,有些內部孿晶紋看似不互溶的醋和油。
景深( depth of field )
放大對焦點內可見清晰景物的范圍,放大倍數愈高景深愈窄。
蜥蝪皮( lizard skin )
乃完成品刻面上突起或波浪區域,是為表面缺隙。其成因乃磨光時太接近或平行八面體方向。「蜥蜴皮」有時也似雞皮疙瘩。
凹蝕管( etch channel )
為狀似鋸痕或刀砍的長條。它們乃由表面延伸入內,因此被視為內含物,可為直條或彎弧,可深可淺。凹蝕管乃原石旅行至地表途中受化學或某種物質侵蝕而生,侵蝕物侵蝕鉆石最脆弱位置所遺留。
表面孿晶紋( surface graining )
乃于已磨鉆石表面上一道或多道透明線所構成,它是鉆石結晶構造不規律的結果。表面孿晶紋或內部孿晶紋具關聯性,并可能同時出現。
小白點( pit )
在鉆石表面上呈微小的白色點狀,通常是切磨過程小針點被磨除時所遺留。
小缺口( nick )
是鉆石表面上的小型開口,通常出現在腰邊或刻面棱線上,小缺口比缺口來得更小、更淺。
粗糙腰圍( rough girdle )
指不規律、滿布小凹坑或粒狀腰圍表面。切磨良好的腰圍感覺平整、臘狀、似毛玻璃外觀。粗糙腰圍則顧名思義為粗粒狀似方糖表面。
磨輪痕( polish marks )
因磨光時過熱或因結構不規則導致不均勻磨光所造成的霧狀表面,又可分燒灼痕(burn marks)及燒傷刻面(burned facet)。
刮痕( scratch )
是呈現在鉆石刻面表面上的細小白線,可能平直或彎曲。
紙磨( paper worn )
鉆石紙包內或珠寶盒中的鉆石互相磨擦,所造成的磨損痕。
磨損痕( abrasion )
是刻面棱線上的一堆極細微的小缺口,棱線呈現白霧狀。磨損的產生一般是因不細心地安置珠寶,致使其相互磨擦所成。
內凹天然面( indented natural )
為鉆石晶體原始表面構造或是表皮的一部分,在切磨后陷于刻面之下。原始表皮上可能有三角形或平行凹槽的生長印記。
洞痕( cavity )
是觸及鉆石表面的晶體掉落或在切磨過程中被剔走所留下的坑洞,也可能是由羽裂紋的部分破損而形成較深的角狀開口。
缺口( chip )
鉆石表面上的淺開口,通常為圓弧狀,缺口是在鉆石切磨完成后才發生的損傷。
晶結( knot )
為由內部觸及表面刻面的鉆石晶體,適當的照明及放大可清楚看見晶結于表面的交界痕跡。晶結和宿主鉆石成長方向不同,可能造成問題,并且減慢磨光速度。
瘀痕( bruise )
乃伴隨有根狀羽裂紋的撞擊區域,10倍放大下可見。由另側刻面觀察,瘀痕呈現向內部放射的棉絮構造,瘀痕亦稱「撞擊痕percussion mark」。
云狀物( cloud )
由許多緊聚的針點組成,每一針點在10倍放大下可能難以辨認,聚集一起時呈霧白或灰狀,或似一團白色粉末。有的云狀物范圍不大,有的滿布整個鉆石,有的則密到無法視穿。太大且濃的云狀物會降低鉆石的透明度,進而影響亮光及美感。
針點( pinpoint )
為很小的晶體,10倍放大下看似小點,針點通常為白色,但偶也呈黑色。
針狀物( needles )
鉆石內部所含的細長晶體,10倍放大像細棒,針狀物可為白色、明亮或暗色。
額外刻面( Extra facet )
與鉆石的原始刻面設計不相關,而多磨出來的小刻面,通常是因為試圖磨掉一此表面特征如:磨損、小缺口、天然面...等所造成,或是切磨過程的小誤失。
尖底( Culet )
在明亮式切磨鉆石底部最尾端的一個小刻面,或是在梯式切割龍骨在線的小刻面,切割該刻面的目的主要避免該處崩缺的危險。
輻射處理( Irradiation )
利用放射物質來改變寶石的顏色。
刻面( Facet )
已切磨寶石上的任一平坦的拋光面。
底部( Pavilion )
已切磨寶石腰圍以下的部份。
冠部( Crown )
已切磨寶石腰圍以上的部份。
品牌式切磨( Branded cut )
由特定切磨廠開發、命名及推廣的切磨樣式。
制圖( Plot )
使用不同顏色的特定符號來表示鉆石內部與外部的特征。
鏡下無瑕( Loupe Clean )
在10倍放大鏡下不見任何內含物,但可能含有表面特征的鉆石。
裂縫填充( Fracture Filling )
觸及鉆石表面的羽裂紋或雷射洞中注入熔融玻璃物質的處理方式,如此可以減低羽裂紋及雷射洞的明顯性。
含晶( Included Crystal )
包裹在鉆石內部的礦物晶體,是鉆石內最常見的一種凈度特征。
理想式切磨( Ideal Cut )
是由馬塞爾.陶可斯基Marcel Tolkwsky依物理中的光學原理計算出能呈現最多的亮光與火光的切磨方式,又被稱為陶可斯基切磨或美國式切磨。其各部位的比例與角度如下:
桌面:53%,冠高:16.2%,冠角:34.5?,底角:40.75?,底深:43.1%,腰厚:0.7~1.7%,全深百分比60~61%。
普里米爾鉆石( Premier Diamond )
是一個古老的鉆石名稱,用來形容帶有強烈藍色熒光反應的淡黃色鉆石,這類有強烈熒光反應的鉆石,在可見光下有點油狀,有時又被稱為火油鉆。
本文鉆石(Diamond)的名詞術語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鉆石(Diamond)的名詞術語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4506.html
- 上一篇:Chopard:高級珠寶鑲嵌工藝
- 下一篇:介紹:緬甸翡翠的十大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