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展覽
黃金首飾網導讀:《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展覽 黃金,是地球上最美麗稀有的貴重金屬。由于它所特有的絢麗的自然光澤和穩定的化學特性,耐腐蝕,不易被氧化,并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及延展性、...

黃金,是地球上最美麗稀有的貴重金屬。由于它所特有的絢麗的自然光澤和穩定的化學特性,耐腐蝕,不易被氧化,并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及延展性、柔韌性,是其它任何金屬材料都無法取代和比擬的。中國是最早使用黃金為人類服務的國家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人就已經了解和掌握了黃金的屬性和特征,并開始利用黃金為當時的社會活動服務。在中國古代形形色色的傳統工藝中,黃金工藝是令人較感到陌生的一門。一方面史籍甚少記載,另一方面又容易因金匠們的口耳相傳而訛誤,失去歷史的原貌。
鐵鎏金帶鉤——戰國晚期,公元前5世紀
獸首帶鉤,鉤體呈琵琶形,通體裝飾帶有幾何紋的金片。金片舊被認作是鑲嵌入帶鉤作飾,經科學檢測現確定為使用了金汞劑火鎏金法。類似帶鉤在陜西侯馬喬村戰國中晚期墓葬群中多有發現。
“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展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及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合辦,由2017年7月4日至9月27日在中大文物館舉行,將展出文物館館藏及私人收藏家借出的40余件(套)中國古代金銀器、周大福大師工作室的復原實驗樣品及傳統金匠工具。
金累絲鑲嵌一路連(蓮)升(笙)圖意簪——清(1644—1912)
簪首作束蓮形,蓮花、蓮蕾、蓮葉等以錘鍱、累絲技法制作,鑲嵌各色寶石、珍珠。葉片、花瓣或以聯珠勾勒輪廓,或以金線表示花瓣或葉脈的紋理。簪首左上方裝飾累絲笙,笙旁花枝上棲息一金龜子形昆蟲。花飾的每個組成部分背面都連接一條金絲,各條金絲纏繞成束。“笙”與“升”同音,笙和蓮花的組合,寓意“連升”。金龜子象征富貴。所以金飾的裝飾題材具有祝愿升官發財的吉祥含義。
金人物摩羯紋鏈——北朝或之前,2至6世紀
項鏈由扣、鏈索及垂飾三部分組成,整條鏈索用八條金絲編織而成,環環相扣,辮結成索,與下方垂飾以金釘加以固定。垂飾尤其精美,正中為一人形,除兩眼外額上開有一孔,形如“天眼”。人物大肚前挺,雙手持抱摩羯魚尾部。兩條摩羯魚口部張大,含吞著左右兩邊的鏈索,將項鏈的主體部分自然連接成一體。人物下部有一個活扣,連接著一個十字花形垂飾,花形垂飾上鑲嵌著紅、藍、綠三種寶石,使金光燦爛的項鏈上增添色彩艷麗的珠光寶氣。
“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專案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周大福大師工作室于2014年開始的一個跨學科合作研究項目,并得到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的大力協助。本研究專案在試圖厘清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發展的歷史脈絡之余,亦致力于探索、復原古代黃金制作工藝。透過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物、科學檢測結果以及還原實驗樣品等,展覽會將最前沿的黃金工藝學術研究成果呈現給觀眾,重點包括珠化(制作黃金細珠及其焊接)、金絲以及錯金等。展覽期間,文物館將舉辦公眾導賞團及公開講座,亦會在展廳播放復原實驗錄像,讓觀眾更容易理解重點展品及其具體制作方法。
金累絲二龍戲珠紋束發冠——明(1368—1644)
這束髻冠累絲而成。頂部呈半球形,有六道梁;底部呈扁平的圓領,后部雙立翼形飾。頂部和底部以金片相連,后部則以扣在底部加以固定。底部的兩側有孔,應用來將髻罩固定在頭飾上。這束髻冠的裝飾繁復瑰麗:頂和底部更飾以金片和金絲造成的蝙蝠和蓮花形飾。罩梁鏨刻連珠和卷云紋;底部雙翼用金絲編成,并綴以金珠。雙翼飾壽山福海和金絲編成的五爪趕珠雙龍,其中火焰珠鑲嵌紅寶石。龍頸部有彈簧,行動時龍首會跟著搖擺,十分生動。
金雙龍紋珰——漢六朝,公元前2至公元6世紀
珰在秦漢為官服帽飾,亦與佛、道教信仰相關。本品飾雙龍紋,填焊金珠。本品中的金絲經檢測確認為扭卷金條而制成。
本文《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展覽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展覽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