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琥珀之國-珠寶首飾展示圖【行業經典】
黃金首飾網導讀:立陶宛:琥珀之國-珠寶首飾展示圖【行業經典】 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于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后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

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于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后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或植物碎屑。
琥珀素有“立陶宛的黃金”、“恐龍的黃金”之稱。琥珀原為松柏樹脂,落地后在數百萬年間成為化石。就其演變的時間而言,的確可以與遠古前便神秘消失的恐龍媲美。在立陶宛,許多海報和宣傳畫冊上都可以看到龐然大物的恐龍嘴里銜著一塊晶瑩剔透的黃色琥珀。
位于東歐西部、瀕臨波羅的海的立陶宛,美麗而幽靜。在這方圓不足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年來居住著善良、熱愛和平的立陶宛人。
史料記載,首批到立陶宛定居者在舊石器時代。其中一部分人來自維茲拉中游西南地區,他們在這里永久安頓下來;而歐洲西部的一小部分人到這里不久又離開了。這些人便是最早的立陶宛人。
科學家認為,5000萬年前,這一帶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一時氣候變暖,促使松樹分泌出大量樹脂,樹脂落地后聚積在一起并粘裹住周圍的昆蟲、植物及動物毛發。
爾后,天氣突然轉冷,隨著冰川時期的到來,洶涌而至的海水吞噬了這些凝固的樹脂。數千萬年的演化,這些樹脂終于變成了琥珀,如今,風暴過后,人們漫步在海岸邊,仍可以信手拈來幾塊琥珀。
最初,琥珀一詞便是特指波羅的海琥珀。
波羅的海的琥珀占世界琥珀總產量的90%,并以其珍貴的內涵物而著稱,因為這些內涵物均是數千萬年以前的原始生物,其中有許多早已從地球上消失。在琥珀的內涵物中,最常見的“俘虜”是林中的蜘蛛,它們習慣于生活在植物上、樹皮下。
人們發現琥珀中的蜘蛛多達267種,其中大多是熱帶或亞熱帶的。令人嘆為觀止的不是蜘蛛的本身,也不在于它們在木片等物上編織的纖細的蜘蛛網或露珠,而是蜘蛛口中的捕獲物,它們是那樣地惟妙惟肖,被永遠地固定在那里了。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有一座別具特色的琥珀雕塑博物館。該館在前后7年間,共收集了8位藝術家的作品及其收藏品,于1998年建成并對外開放。
博物館的陳列方式給人印象頗深:精美的玻璃展框鋪著一層淺淺的細沙,一顆顆造型獨特的琥珀錯落有致地躺在沙子上。令參觀者猶如漫步在波羅的海岸邊,使人產生回歸自然的感覺。科學家證實,琥珀貿易初始于新石器時期,由波羅的海東岸開采的琥珀傳入中歐直至埃及。波羅的海的琥珀珠在公元前約3000年法老的金字塔墓中曾出土過。
公元1—3世紀,人們開始與羅馬帝國及其殖民地進行了廣泛的琥珀貿易,由此形成了“琥珀之路”、“琥珀之路”在立陶宛歷史上的作用不亞于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當時的希臘和羅馬帝國稱立陶宛的琥珀為“北部黃金”。中世紀初,琥珀被制成念珠和小型十字架。到17—18世紀,琥珀制成的藝術品開始盛行。
本文立陶宛:琥珀之國-珠寶首飾展示圖【行業經典】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立陶宛:琥珀之國-珠寶首飾展示圖【行業經典】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