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罵死的“小三”,卻引領過手鐲時尚新戴法,名媛們都學瘋了!
黃金首飾網導讀:一個被罵死的“小三”,卻引領過手鐲時尚新戴法,名媛們都學瘋了! 到了16歲時,她已經長得非常漂亮了,于是覺得繼續讀書,生活還是會過得很苦,不如靠臉吃飯,進明星影片公司,當演員,賺大錢。...
1917年,7歲的阮玲玉在上海,給一家姓張的大戶人家做女傭,父母都是窮苦人。她長大8歲時,同樣是女傭的母親,向服侍多年的老爺求情,才得以半價上了崇德女校。
到了16歲時,她已經長得非常漂亮了,于是覺得繼續讀書,生活還是會過得很苦,不如靠臉吃飯,進明星影片公司,當演員,賺大錢。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寶課原創出品
1935年,25歲的阮玲玉,總共出演了至少28部電影,在還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里,就已經收獲了千萬粉絲。雖然她貢獻了中國無聲電影時期最高水平的表演,但是本該繼續在銀幕上發光發熱的她,卻之后再無佳作。
因為這一年的3月8日,她在自住的房子里,把紅寶石耳環摘掉,換上了生父曾經省吃儉用給她買的第一副廉價彩珠耳環,然后寫下兩份遺書,便服下整整3瓶安眠藥自殺了。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為此寫了一篇《論人言可畏》,感嘆她傳奇卻短暫的一生。
為什么阮玲玉的自殺,會被魯迅說成“人言可畏”?這話要從她的三段情史說起……
還在做女傭時,她和張家四少爺張達民交好。這人看著和善,其實好色無能,把人娶到手后,除了吃喝嫖賭啥也不干,還得靠阮玲玉演戲養活。
阮玲玉后來在富商唐季珊的鼓勵下,以每月給一大筆生活費為條件,促使張達民與自己離婚。可是,張達民之后還是時不時地敲詐勒索她。
不過,唐季珊也不是好人,自己有家室,還和很多女星搞不清楚。阮玲玉只是其中之一,還常被家暴,卻也是唯一背負“小三”罵名的可憐人,更慘的是她被張達民勒索的時候,唐季珊登報竟然說“我倆只是同居,各自經濟獨立”。
死的前一年,阮玲玉和導演蔡楚生慢慢走近。這人也是有家室的,后來怕自己名譽受損,沒敢跟“緋聞女主角”真的在一起。寶姐覺得阮玲玉最終下定決心自殺,和始亂終棄的蔡楚生也有關系。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寶課原創出品
出殯那天,約30萬民眾到場吊唁阮玲玉,隊伍長達至少1500米,還有多名粉絲當天以同樣的方式了結自己,在他們看來,“沒有阮玲玉,也沒有自己”。然而,這些狂熱,對阮玲玉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若要再說些有意義的故事,那就是張達民和唐季珊兩個渣男的悲慘結局了。在阮玲玉死后,張達民以自己是她前夫的身份繼續圈錢,卻在36歲死于肺炎;唐季珊被人詐騙,血本無歸,淪落到捧著茶葉到處兜售的地步,最后也慘死了。
對不是阮玲玉的粉絲、也不是她故事里的角色的普通人來說,她的離世也意味著一種獨一無二的古典美的消失。
當時的上海是國內第一時尚發源地,從社交名媛到進步女性,無不散發著中西文化碰撞獨有的魅力。唯有阮玲玉,終日戴著傳統風格的首飾,一身旗袍,分外妖嬈。
在阮玲玉留下的眾多影像資料中,我們都會注意到她的一個最具標志性的搭配特點,就是她手臂上那些明晃晃的手鐲。
有這種戴法的手鐲,從專業角度來說,叫臂釧。一種套在上臂的環形首飾,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特別適合上臂滾圓修長的女性佩戴,能夠表現女性豐滿渾圓的魅力。
阮玲玉紅遍全國時,有非常多的女性都效仿她這樣戴手鐲,甚至連“時尚先鋒”的月份畫報上,都畫滿了以她為原型的臂釧造型。
可惜,在她離開的這些年,已經沒什么人再這樣戴手鐲了。作為一種我國經典傳統的首飾戴法,寶姐認為它不該就如此悄無聲息地徹底消失……
1
紅粟玉臂支
在宋朝中國文言傳奇小說《楊太真外傳》中,寫過一句“紅粟玉臂支”,說的是一種叫“玉支”的首飾,外觀類似今天的手鐲,古人稱之為“釧”,是專門戴在手臂上的鐲子。也就是說,這話描述的是一只帶有花紋的紅玉臂釧,因黃金做的軸而能一開一合。
書中還說,它的主人是楊貴妃,原是高麗的國寶。唐太宗打敗高麗之后,得到了這東西,將它賞賜給了楊貴妃。楊貴妃后來又把它送給了一個叫阿蠻的善跳凌波舞的舞女。
1
可大可小、可長可短
臂釧多用金、銀、玉等材質制成,戴在手臂之上,樣式大概分為四類:一類是扁圓形的單只臂釧,可以自由伸縮,并根據手臂的粗細來調整大小。
一類是像彈簧一樣的,又叫“跳脫“。和單只臂釧比起來,它是將金銀條錘扁后,再盤繞成螺旋狀,像彈簧一樣,然后將螺旋的兩端繼續編成環套,最后用金銀緊纏于釧體上。戴的時候,通過前后滑動,可調節松緊。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寶課原創出品
“跳脫“這種臂釧能盤的圈數,多少不等,少的三圈,多的五圈、八圈,也有十幾圈的。圈的越多,表示戴的人越富貴。
在唐朝的很多侍女畫作中,都可以看到“跳脫“。
還有一類貼合較為緊密的臂釧,叫臂箍,有一定寬度,表面或嵌以寶石,或以蓮花瓣造型作為裝飾,戴著不緊不松,恰到好處,更顯手臂誘人。
在敦煌壁畫中,飛天仙女們佩戴的臂釧,就是臂箍,給人昂揚向上的生命感,靈動有活力。
這種臂箍還可以被制成開合口,更方便摘取,也利于那些豐滿的女人,萬一胖得戴不住了,也容易拉開一點圈口繼續戴。
還有一類是用各類珍珠、金玉石串制而成的臂釧,又被稱為臂串、系臂珠。
2
可單戴,可混搭
臂釧還可以和幾個手鐲一起佩戴,事實上,“釧”這個字的另一半“川”,不就像幾只鐲子并列在一起嗎?
在電視劇《宮心計2:深宮計》中,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戴法。下圖鑲翡翠三彩六釧筒盡管是劇組的道具,卻設計得光彩奪目、金碧輝煌,看得人哇哇流口水啊~
2
名媛貴族的象征
有一種說法,臂釧,最初是少數民族的一種飾物,男女都會佩戴。根據資料顯示,會戴臂釧的少數民族,逐水而居,居無定所,很難存下相應的家產。
于是,其中一些腦洞大開的人,就把錢幣打成環狀,戴在手臂上,平時衣服擋著也不會露財,只有在要購買東西的時候,才會取下。這樣的設計,既方便攜帶,又容易保存錢財,慢慢地影響到了更多的人,就變成了一種風俗。
1
財富的象征
據史書記載,唐朝將領崔光遠帶兵討伐叛亂的段子章時,他的將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就會砍下手臂,為的正是藏在袖子里的臂釧。
可見,那時候中原地區已經被少數民族愛戴臂釧的風俗感染。漢人們紛紛在逃亡期間,將家中財富,鑄成臂釧,佩戴在妻子女兒的手臂上。
隨著民族進一步相互影響和融合,臂釧的材質也從最初的銅制變成了金銀制,也就有了"纏臂金"的外號,蘇東坡在《寒具》這首詩中就寫道:"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2
貴族身份的象征
能把金銀財寶打成一只又一只鐲子的人家,非富即貴。因此,臂釧發展到后來,逐漸成為了富商大賈和高級官員家眷、公主后妃們,才會佩戴的專屬物。為了彰顯家族的顯貴,這些人戴的臂釧也越來越華麗!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寶課原創出品
據說,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的寵妃潘妃,就是那個“步步生蓮”的小腳女神,她的衣食住行極其奢侈。
除了天天不重樣地戴宮中彩寶以外,還會高價購置民間的種種珍寶。其中有只叫“虎魄釧”的臂釧(古代的“虎魄”即琥珀),是她花了一百七十萬錢買到手的(換算到現在至少上千萬元)。
古代考究的女性,還會設計出各種造型的臂釧,或鏤刻花紋,稱"花釧";或素而無紋,稱"素釧";或在金銀條上鑲嵌上各色珠寶,“壕”氣十足。
3
裝飾及壓袖
李商隱有詩云:“羊權雖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它描繪的便是,夏天喜歡穿無袖裝或輕紗薄透衣服的唐朝仕女,在露出的豐滿圓潤的藕節玉臂上,必會搭配奢華的臂釧,作為點綴。
3
點睛之筆
明代后期,女性受到封建禮教的限制,必須笑不露齒,衣不露肉,包括手腕也不能隨意暴露,使得臂釧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民國時期,由于社會再次開放,導致女性又有了自由自在做自己的可能,才有了阮玲玉的臂釧秀。
這次開放,中國因為也深受西方的影響,所以很多臂釧都是西式的。是不是沒想到外國人也有戴臂釧的傳統?
老外戴臂釧的歷史,其實也很悠久!在18世紀的歐洲貴族中,貴婦們可謂是人手幾件。和我們不同的是,現在在國內很少有人戴臂釧了,他們仍然戴得不亦樂乎,甚至戴到了國際一線大秀上。
國內,最近的一位熱愛臂釧的女士,只有梅艷芳了,也是個像阮玲玉那樣的苦命人。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寶課原創出品
希望有一天臂釧這樣的經典傳統首飾,能再次流行起來,這可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國粹呀~
寶姐私語:
當我們欣賞一件珠寶時,不僅要看它美的一面,更要看它身上的文化氣息。
本文一個被罵死的“小三”,卻引領過手鐲時尚新戴法,名媛們都學瘋了!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一個被罵死的“小三”,卻引領過手鐲時尚新戴法,名媛們都學瘋了!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4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