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簡介
黃金首飾網導讀: 鉆石簡介 1.礦物名稱為「金剛石」,英文為diamond,源于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是公認的寶石之王。鉆石的化學成份有99.98%的碳。也就是說,鉆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
1.礦物名稱為「金剛石」,英文為diamond,源于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是公認的寶石之王。鉆石的化學成份有99.98%的碳。也就是說,鉆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結晶體。
2.鉆石的摩氏硬度:10,是天然礦物中的最高硬度。但千萬別認為鉆石硬度高,就永不破損。其實鉆石脆性也相當高,用力碰撞仍會碎裂。
3.鉆石是依據其原石的外形,來切割成各種不同形狀的鉆石。其中,受大家歡迎的八種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欖尖形、心形、梨形、方形、三角型及綠柱石形。圓鉆,是最常見的形狀。
4.鉆石屬天然礦物。鉆石的主要產地是澳大利亞、南非、印度;而美國、印度,以色列、比利時則是鉆石加工切割的基地。尤其比利時,是全球公認的雕琢鉆石貿易中心。
5.化學成分 鉆石的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晶體形態多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它們的聚形。純凈的鉆石無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現不同顏色。強金剛光澤。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為0.044。均質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為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怕重擊,重擊后會順其解理破碎。一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鉆石具有發光性,日光照射后 ,夜晚能發出淡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發出天藍色熒光。鉆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于酸和堿,酸堿不會對其產生作用。
6.鉆石與相似寶石、合成鉆石的區別。寶石市場上常見的代用品或贗品有無色寶石、無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鋯、鈦酸鍶、釔鋁榴石、釔鎵榴石、人造金紅石。合成鉆石于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制成功,但未批量生產。因為合成鉆石要比天然鉆石費用高,所以市場上合成鉆石很少見。鉆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與其相似的寶石區別。如:仿鉆立方氧化鋯多無色,色散強(0.060)、光澤強、密度大,為5.8克/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顯。釔鋁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難將它與鉆石區別開。
鉆石形成的原因
現代科學技術 、手段為探索鉆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鉆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鉆石(白色)。為了便于理解鉆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鉆石的原巖。
自從鉆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我們不斷聽到人們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鉆石的故事,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鉆石的原巖,被風化、破碎后,鉆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鉆石被埋在沙礫中。鉆石的原巖是什么?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鉆石,此后鉆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巖石,它就是鉆石原巖——金伯利巖(kimberlite)。什么是金伯利巖?金伯利巖是一種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堿性超基性火山巖,這種巖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巖、榴輝巖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云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巖漿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這種巖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鉆石的原巖稱鉀鎂煌斑巖(lamproite),它是一種過堿性鎂質火山巖,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鉆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鉆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于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鉆石可形成于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采的礦山中,大部分鉆石主要形成于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鉆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鉆石在地球誕生后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鉆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鉆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鉆石主要出產于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鉆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鉆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鉆石并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鉆石主要出現于兩類巖石中,一類是橄欖巖類,一類是榴輝巖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鉆石的橄欖巖,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巖(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巖(lamproite),這兩中巖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于地球深處的巖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巖漿多以巖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鉆石的金伯利巖或鉀鎂煌斑巖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巖連同鉆石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世界名鉆
世界最大的10顆鉆石:
1.“庫利南”(cullinan)。1905年1月21日發現于南非普列米爾礦山。它純凈透明,帶有淡藍色調,重量為3106克拉。后來被加工成9粒大鉆石和96粒較小鉆石。其中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第ⅰ”,水滴形,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次大的一粒叫做“非洲之星第ⅱ”,方形,64個面,重317.克拉,鑲在英帝國王冠上。
2.布拉崗扎(braganza)。1725年發現,系巴西境內發現的最大鉆石。它近乎無色,僅帶有極輕微的黃色,重量為1680克拉。后來不知去向。有人懷疑,這顆鉆石后來可能經更權威的鑒定,發現它并不是鉆石,而是一顆黃玉。
3.一顆未予命名的大鉆石。1919年,在普列米爾礦山找到一顆重達1500克拉的寶石金剛石,顏色也和庫利南相似,因此有人認為它和庫利南是同一個大晶體破裂而成的,故沒有給這塊金剛石專門命名。
4.尤里卡(eureke)。1893年,發現于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賈格斯豐坦鉆石礦。它光滑透明,呈藍白色,光澤極佳,是一顆質量上乘的鉆石。琢磨后最大的一顆重69.68克拉,被稱作“高貴無比”。
5.塞拉里昂之星(star of sierra leone)。塞拉里昂的鉆石以品質佳,顆粒大,有良好的八面體晶形而著稱于世。塞拉里昂之星是1972年2月在揚格瑪的鉆石礦上發現的,重為968.9克拉,無色。
6.科爾德曼.德迪奧斯。是巴西在發現“布拉崗扎”之后所發現的最大的鉆石,重922.5克拉,具極佳的藍白色。
7.庫稀努爾(kohinur)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鉆石。相傳早在13世紀時發現于印度著名的古鉆石礦區——哥爾負達。原石重約800克拉,被稱為“庫稀努爾”。后被加工成橢圓形,重108.83克拉,無色(略帶灰),并更名為“光明之山”。
8.大莫臥兒(great mogul),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鉆石之一。大約1630—1650年間發現于印度的可拉礦區,原石重787.5舊克拉,被加工成玫瑰花型,后來去向不明。
9.沃耶河(weyie river),系1945年發現于塞拉里昂沃耶河谷砂礦中的大鉆石。原石重770克拉,近于無色,品質甚佳,后被切割加工成30顆琢形鉆石。最大者為31.35 克拉,被命名為“勝利鉆石”。
10.金色紀念幣(golden jubilee),1986年發現于南非的普列米爾礦山。原石重755.50克拉,呈深金褐色,后來磨出了一顆545.67克拉的大鉆。這是目前最大的一顆琢型鉆石。該鉆石現被鑲嵌在泰王的權杖上。
世界最著名的八大鉆石:
1、英王權仗
1661年英王查理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時制成。1910年,在權杖上端加鑲了世界最大的鉆石“非洲之星i”,它的形似水滴,重達530.2克拉。
2、梨形的德勒斯坦鉆石
梨形的德勒斯坦鉆石,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綠色鉆石,重41克拉。
3、柯伊諾爾鉆石
歷史名鉆“柯伊諾爾”又名“光明之山”,世界最古老的名鉆,現重106克拉。
4、世紀鉆石
世紀鉆石 重273克拉,僅次于克利蘭一號及二號。1980年在南非發現,原石重599克拉。經過專業切磨師耗用三年的時間,精心切割打磨,這顆毫無瑕疵的巨鉆終于誕生了。
5、英帝國王冠
英帝國王冠上鑲有著名的"黑王子紅寶石"(王冠中部正中,紅色),世界第二大鉆石"非洲之星第二(王冠下部正中,比黑王子紅寶石大)"和圣愛德華藍寶石(王冠頂部十字架中心),王冠上共鑲有4粒紅寶石、11粒祖母綠、16粒寶石藍、227粒珍珠和超過2800粒大大小小的鉆石。
6、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鉆石
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鉆石。原石890克拉,切磨出407.48克拉的梨形鉆,在1988年拍賣會中以1250萬美元成交。
7、金綠石貓眼
金綠石貓眼。在1991年拍賣會中以六萬五千美元成交。
8、噩運之鉆“希望”
噩運之鉆“希望”。重45.52克拉,深藍色,世界著名珍寶。
本文 鉆石簡介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鉆石簡介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uanjie/zuanjiebaoyang/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