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美鉆的發展歷程
黃金首飾網導讀: 極品美鉆的發展歷程 與鉆石有關的歷史是從印度開始的在印度中央地區的德士高原中,發現了被后世稱為光明之山鉆石的大型鉆石,那是在1300年左右的事,據稱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這個鉆石竟然有186克拉。這...
與鉆石有關的歷史是從印度開始的在印度中央地區的德士高原中,發現了被后世稱為“光明之山鉆石”的大型鉆石,那是在1300年左右的事,據稱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這個鉆石竟然有186克拉。這個時代的印度被分成幾個相互征戰的王國,光山鉆石也就在這些王候的手中傳來傳去,最后落蒙兀兒帝國的創始者巴伯爾手中。
蒙兀兒源自內蒙古,據說巴伯爾的父方是帖木兒,而母方是成吉思漢的親戚。他繼承父親的地位,成為現在為俄羅斯領地的中亞費干納地方的領主。而就在此時,由于想要建立帝國的野心幻滅,他只好離開中亞,并從位于阿富漢喀布爾附近的開伯爾隘口入侵印度,并于1526年他擊敗洛迪王朝的軍隊,然后在德里建立了蒙兀兒王朝,這個王朝直到1858年滅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宣稱她是印度帝國的皇帝。這顆由巴伯爾得到的光山鉆石被保存在蒙兀兒皇帝的寶庫中,成為印度財富的象征。
有關這顆鉆石的傳聞傳到其他國家去,結果激起了波斯王獲得它的欲望。波斯王納迪爾·沙是一位從牧羊人登上王位的傳奇國王,他于1739年時進攻蒙兀帝國的首都德里,而他所想要的就是光山鉆石,以及另外一個被稱為“孔雀玉座”的玉座。雖然玉座很容易就找到了,不過卻很難找到鉆石。
當波斯王束手無策時,后宮佳麗中有個人告訴他鉆石是藏在佳麗中有個人告訴他鉆石是藏在蒙古兒皇帝的頭巾之中。當波斯王檢查皇帝的頭巾并從中找出這顆鉆石時,鉆石的大小及光輝使他大吃一驚,忍不住大叫了一聲“光之山”。光山鉆石的名字就是源自這段插曲。
納迪爾·沙于鎮壓叛亂的夜晚在帳篷中被暗殺了,在那以后,光山鉆石輾轉于數人之手。將它再次帶回印度的是被稱為“旁遮普之獅”的蘭吉特·錫福,他于19世紀初期集合了旁遮普地方的錫克教教徒建立了錫克王國,抵抗英國直到最后。可是在他死后。錫克王國就被消滅,光山鉆石也隨著印度王一起由東印度公司呈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其后花了將近4萬美元將這顆鉆石重新切割成約為當初的一半的109克拉,并將它和切下的碎片一起鑲在現在英國王室的王冠上面,從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的一個房間中可以看到光山鉆石最終的定居地。
歷史上最大的3106克拉的原石是于20世紀初期在非洲發現的
以世界的鉆石產地來說是以印度、巴西和非洲最著名,而現在澳洲的鉆石生產量也在增加之中。其中自古以來就已經為人所知的鉆石產地是印度,從18世紀中期以后在巴西也開始了鉆石的采掘。到了1870年以后,世界的鉆石采掘幾乎全部轉移到非洲了,在非洲的產地有南非共和國、納米比亞、安哥拉、坦桑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幾內亞、博茨瓦納、塞拉利昂、納米比亞、加納、中非共和國等等非洲南部及中西部各國。再看現在的世界地圖時,這些國家和巴西是隔了大西洋相望,而印度則是隔著印度洋位于北半球的,所以這些產地絕對不會被認為在地理上的處于鄰近位置。
但是,如果根據在目前被確認正確的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在距今大約1.5億年前,這些鉆石產地卻是彼此處于鄰近地位的。當時在現在的大西洋中央地區,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海岸線彼此相連。和現在相同的,馬達加斯加島是位于當時的非洲大陸的東邊海岸線附近,而在更東邊的則有印度半島,現在位于北半球的印度在當時是位于南半球的。在有這種想法的魏格納所描繪的世界地圖上,巴西、非洲以及印度的鉆石產地全都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鉆石在當時是連成一片地存在于距今1.5億年以前的地層中的。
到目前為止所找到的最大的鉆石是于1905年1月25日在南非德蘭士瓦省的普烈米亞礦山找到的,以發現礦山的庫利南爵士的名字而稱為“庫利南鉆石”,有3106克拉,由它制作出了9顆大的和100顆較小的鉆石,其中最大的4顆依序是530、317、95和64克拉,那顆稱為“非洲之星”的530克拉鉆石目前被鑲在英國王室的權杖上面。
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將庫利南原石送往阿姆斯特丹,讓有名的研磨師阿夏雕琢。在切割堅硬的鉆石時是利用了其解理性的,解理是指鉆石的結晶會容易往某個方向裂開的性質。即使是由原子緊密地集合而成的鉆石結晶,原子的結合在某個方向上也具有特別弱的性質。這就是解理性的原因,也就被利用在鉆石的切割上。
阿夏將這顆世界最大的鉆石放在臺子上,將解理刀對著要劈開發方向給予用力的一擊。最初的一擊沒有讓庫利南鉆石產生絲毫和破損,但是第二擊時,就對著阿夏預定好的方向很準確地裂開了。據說神經繃得太緊的阿夏在確認沒有失誤之后就昏倒了,因為這時假如失敗就有可能會造成家破人亡的下場。
初期的鉆石幾乎全都是從沿岸漂移物礦床里由河川泥沙中發現的
在初期被發現的鉆石幾乎全都是沿岸漂移物礦床,也就是說都是從河川泥沙中發現的。在有名的光山鉆石等被發現的印度中央地區德士高原的戈爾貢達也是沿岸漂移物礦床,這些是從鉆石的真礦床隨著沿岸漂移物一起被河川搬運來的。
鉆石很堅硬,也很耐酸性和堿性,這也就是說即使隨著石頭和沿岸漂移物一起被河川搬運了很長的距離也不會有破損或磨耗。由于鉆石的比重大,當河川中的水流速度變小時,鉆石就會沉積在河川底部累積起來,于是在與鉆石的真礦床毫無關系的遙遠場所就會有鉆石的沿岸漂移物礦床形成。
目前,弋爾貢達的鉆石沿岸漂移物礦床被認為是從同樣位于德干高原中的鉆石產地潘納所流過來的,在潘納發現了作為鉆石礦床的角礫云橄巖管。
但是鉆石礦床不一定是角礫云橄巖管,到目前為止發現角礫云橄巖管的地區,只有南非共和國的金伯利和俄羅斯的米爾尼等,但數量很少,而其他的非洲各地、巴西、澳洲、印度等的鉆石礦床則全都是屬于沿巖漂移物礦床。因此,在角礫云橄巖管被發現以前,最有力的鉆石成因說是有機物所形成的碳質物質在遭遇到放電作用而變成鉆石的。
1725年左右,在巴西的金產地發現了鉆石,因而結束了印度的鉆石獨占狀況。在世界最大鉆石——庫利南鉆石在南非被發現的同年,在巴西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黑金剛石。黑金剛石是由黑而細碎的鉆石凝聚而成的,雖然不能夠當成寶石用,但是在工業上卻是非常重要的。
鉆石的真礦床角礫層橄巖管的發現在1867年,以小孩們在南非的奧蘭治河河畔發現鉆石為開端而引發了在這附近的挖鉆石潮。由于猜測這大概是沿岸漂移物礦床,所以在奧蘭治河河底找個不停,但是在該處卻沒有得到太多的收獲。1870年,人們不是在河底而是在附近高地的干燥地帶的土中發現到相當數量的鉆石,由于這與當時為止所知的鉆石礦床不同,就將其稱之為干燥地礦床。雖然起初只在表層尋找,但是當嘗試挖掘其下的黃色岸石層時,卻在其中發現到為數更多的鉆石。該黃色岸石層有厚度約為20米,在其下則是青綠色的橄欖巖質的巖石,在這些橄欖巖質的巖石,在這些橄欖巖質的巖石中搜尋之后,又發現到更多的鉆石。這種青綠色的岸石是從地球內部深處而來的,遵循在1890年左右最初被發現到的金伯利礦山之名,就將它稱為角礫云橄巖管。
已知角礫云橄巖是導管狀的礦脈深入地中,到目前為止所挖掘到的最大的角礫云橄巖管呈長徑為1000米、短徑為500米的橢圓形斷面,深度達到1000米。在諸如此類的偶然發現重復數次之后,就知道了鉆石的真礦床是角礫云橄巖管。在南非,由于最初找到鉆石的奧蘭治河是位于真鉆石礦床的角礫層橄巖管附近,所以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俄羅斯境內出產鉆石是從沙俄時代開始就已為人所知的,1829年時是在烏拉爾,1879年時則是在西伯利亞發現鉆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前蘇聯的鉆石成為戰略性的重要物資,為蘇聯賺取了大量外匯。于是就以到當時為止的鉆石發現地為基地而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然后終于發現了位于西伯利亞北部雅庫特的米爾尼礦山。此處的巖管礦床的鉆石埋藏量極為豐富,前蘇聯在此處建立了名為米爾尼的都市,然后開始大規模的鉆石生產。
在反復進行研究之后,以人工將石墨合成為鉆石的實驗成功了由于鉆石是碳的結晶,若是將它在空氣中燃燒的話就會產生二氧化碳。于1772年最早對此事進行實驗性證明的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因為石墨和鉆石同為碳的結晶體,所以拉瓦錫開始研究:假如想要將石墨變成鉆石的話究竟需要有多大的溫度和壓力。結果得知,在常溫時是1.5萬大氣壓,1000時是3萬大氣壓,2000時是6萬大氣壓以上時,鉆石就會很穩定。反過來說,在常溫、1大氣壓時中石墨穩定而鉆石不穩定。而在常溫之下應該是處于不穩定狀態的鉆石之所以一直都保持鉆石的狀態,就是因為它改變為石墨的速度實在是太緩慢,難以用眼睛觀察到,假如溫度變得相當高的話,鉆石就會以相當快的速度變換成石墨。
經過這類基礎性的研究,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技術人員于1954年在以人工將石墨變成鉆石的實驗上獲得成功。他們是使用獲得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布里奇曼所制造的高壓裝置實現數萬大氣壓的壓力,將置于此壓力之下的石墨以電力加熱到2000以上的高溫,而實現了對鉆石來說是更為穩定的溫度、壓力環境,就這樣成功地完成了鉆石的人工合成。在這個消息傳到世界各地時,與鉆石有關系的企業的股價隨之暴跌,但是這種狀況只維持了半天,沒多久以后就漲回原來的股價了。這是因為得知人工合成出來的鉆石是黃色的粉末,完全沒有寶石價值所致,不過若是當成工業用鉆石為使用卻是綽綽有余。
已知在鉆石的人工合成上,鎳、鈷、鉻、鉭等金屬或硫化鐵是很有用的觸媒,假如使用這些觸媒的話,就能降低讓鉆石保持穩定存在的壓力和溫度。之所以會想到利用這些觸媒的原因,是因為在美亞利桑納州的隕石坑洞孔中發現的隕鐵中的鉆石是伴隨著硫化鐵所致。
在有觸媒存在之處,鉆石約在5萬大氣壓以及大約1500的溫度下就會處于穩定狀態,這大約是地下200以里的壓力和溫度。含有鉆石的角礫云橄巖是橄欖巖質的巖石,被認為是形成地球內部的這個深度以及月球內部的巖故石,因此就認為鉆石應該是在地球內部約為200公里的深度處制造出來的。由于激烈的地質活動,就讓含有鉆石的角礫云橄巖從這個深度帶到地表上來了。
一般認為此時的角礫云橄巖的上升速度應該非常之大,這是因為假如上升速度太小的話,在上升途中的中溫度、中壓力之下的鉆石就會變得不穩定而轉變成石墨。在以高速度通過此“危險”范圍而抵達低溫、低壓的地表,雖然此處對鉆石來說也是屬于不穩定的場所,但因為溫度低,所以鉆石變換成石墨的速度也很慢,于是鉆石就能夠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光輝了。
最堅硬而折射率也特別大的鉆石的價值是以4個c來衡量的鉆石的特征之一是在于其硬度,而在測定硬度時有一個被稱為“莫氏硬度”的指標。這是將最柔軟的礦物滑石的硬度定成1,而最堅硬的鉆石定為10,然后將其間劃分成10個硬度梯度。硬度8的是黃玉、硬度9的是鋼玉。不過,這是硬度的相對性尺度,并不是絕對性的,實際上在硬度為10的鉆石與硬度為9鋼玉之間的硬度差是鋼玉與硬度為1的滑石之間的硬度差的數十倍。鉆石就是這么堅硬。雖然它是這么硬,但它卻具有容易朝向某個方向裂開的性質,這被稱為解理性,在前面已經提過了。
鉆石的另一個特征在于某折射率很大,所以會顯示出獨特的燦爛光輝。相對于普通的玻璃折射率是1.5,水晶和藍寶石的折射率分別是1.55和1.76,鉆石的折射率卻有2.42。而若是對它進行“燦爛”的特殊切割的話,進入鉆石內的光就會在分界面作全反射而沒有辦法逃到外面來。因此,鉆石就會像在其內部有光源般的發出強烈的光輝,這也是鉆石的魅力之一。
除了某種特別的形式之外,鉆石和其他多數的非金屬一樣都是電的絕緣體,會讓電難以通過。一般來說,很能導電的物體也很能夠傳熱。但鉆石的導熱性能卻很好。因為如此,鉆石就像金屬一樣令人感覺冰冷。此外,鉆石的熱膨脹系數也小。熱傳導性佳、熱膨脹系數也小。熱傳導性佳、熱膨脹系數也小的這一點,在將鉆石當成工業材料使用的場合上是有利的性質,這是因為不會因加熱膨脹而產生破裂所致。
鉆石的價值以4個c來定價,分別是克拉(carat)、切割(cut)、純度(clarity)和顏色(color)。克拉原本是地中海海岸的一種豆科植物種子的重量單位,但現在則被使用在表示鉆石的重量上。1克拉是1/142盎斯,也就是0.2克。
鉆石在高科技領域不斷得到應用
鉆石因硬度高而被用在各種工具上,被使用在切割下玻璃上的始于15世紀左右,而被和在雕刻細密的線用的針上是在19世紀的末期。不光只是用在激光唱片的針頭上,在切割唱片原版的溝紋時也會使用到鉆石。一種被稱作繞光柵的精密光學儀器,有時甚至要在金屬的鏡面或是玻璃上每1厘米劃上數萬條的平行線,為了要正確描劃出這種線條,堅硬且銳利的鉆石針頭是絕對必要的。還有稱為“斷量測量儀”的裝置,它是捕捉鉆石針的細微動作來探尋器械表面的凹凸的儀器,或是將鉆石針頭壓入材料的表面來測量,在加上某種固定的力量時,從針進入的深度來調查該材料的硬度的儀器等等。
被使用在電燈泡的燈絲上的鎢是堅硬的金屬,在制造這種堅硬金屬燈絲時就使用鉆石的拉絲模。拉絲模上有個小孔,穿過這個孔然后拉來拉去就能制造出一定粗細的金屬燈絲了。到了高科技時代,鉆石的新用途也增加了,例如尖銳的鉆石刀尖在眼角膜或是神經系統的手術上被用來當做外科手術用的手術刀。利用鉆石的熱膨脹數數小的這一點,在觀測高溫、高壓的金星大氣的裝置里也會使用到鉆石。鉆石不會吸收紅外線或x射線,發射激光的窗口,或是數百萬大氣壓的高壓下以x射線觀察物質的結晶構造時的窗口也是使用鉆石制作的。
現在世界上的天然鉆石的生產及販賣,事實上是由德比爾斯聯合礦業有限公司及其連鎖公司所控制,這個公司除了在以南非為主的幾個礦山進行采掘之外,也和澳洲以外的場所出產的鉆石的大部分簽訂了購買契約,鉆石的市場購買也是由該公司所控制著。
本文 極品美鉆的發展歷程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極品美鉆的發展歷程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uanjie/zuanjiebaoyang/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