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的傳奇
黃金首飾網導讀: 鉆石的傳奇 或許由于生來就是多情種子,或許是看過了太多的人世滄桑,每一塊鉆石總會讓我想起一個美人,于是那些鉆石就有了生命,追溯著它們在時空中的流落之路時,我能夠感覺到它們的疼...
或許由于生來就是多情種子,或許是看過了太多的人世滄桑,每一塊鉆石總會讓我想起一個美人,于是那些鉆石就有了生命,追溯著它們在時空中的流落之路時,我能夠感覺到它們的疼痛或歡樂,寂寞與哀愁。“多情是佛心。”雖然尚未成佛得道,但璀璨的鉆石本身就能讓我也多情起來。
納薩克
納薩克,這顆與“奧爾洛夫”一樣來自于古印度神像眼眶的鉆石,讓我想起了吳偉業《圓圓曲》中的佳人陳圓圓,名鉆與美人形象已融為一體。
納薩克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馬拉他人聚居的一個市鎮,馬拉他人崇拜印度教中的濕婆神,在一座廟宇的濕婆神像眼中,就鑲嵌了這粒巨大的寶石——納薩克,那閃爍著光芒的眼睛,使以殘暴毀滅著稱的濕婆神看來更為栩栩如生。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英國于1818年打敗了馬拉他人并占領了納薩克,軍隊將這枚大金剛石當作戰利品,上繳給印度總督和最高軍事指揮官哈斯丁斯侯爵,而侯爵又將金剛石轉送給“東印度公司”。公司用古老的琢磨方法,將它制成了一粒重89.2克拉的三角形鉆石,命名為“納薩克”。它的“腰肢”瘦了一次。
后來,拉戴爾布里奇公司對納薩克再度琢磨,使它的質量大為提高,但仍為三角形,重量減少10克拉左右,磨好之后,于1831年將這粒鉆石售出,但正值經濟蕭條,僅賣了相當于白送的7200英鎊。
1837年,納薩克在倫敦舉行的拍賣會上再度賣出,新主人是威斯敏特侯爵一世,他將納薩克鑲在自己的佩劍上,帶著它參加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歲生日的慶典。“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然后納薩克竟然在侯爵家沉睡了近90年。1926年又落入巴黎珠寶商喬治·莫伯辛之手。
莫伯辛東奔西跑也找不到買主,歐洲無人愿意購買,美國則要征收高稅。后來大名鼎鼎的哈里·溫斯頓買下了納薩克,又請專業工匠進行一次琢磨,使它再次消瘦了一圈,只有43.38克拉,但納薩克也終于變得完美無缺。又經過了幾次轉讓和1970年的一次拍賣之后,1977年,沙特阿拉伯國王買下了納薩克。算是給它找到了顛沛流離之后的一個好歸宿。
詩曰:“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納薩克與陳圓圓均是此命!
奧爾洛夫
古印度教徒喜歡用鉆石作為神像的眼睛,這一番心意想必神靈已經心領。鉆石又叫金剛石,而“金鋼”在印度文化中具有無堅不摧、無上的意思,教徒們希望神之目光就像影片《擇日而亡》中的那種激光武器一樣厲害。
可惜的是,神靈可能住在外太空,鞭長莫及,保護不了自己的塑像,它們的器官往往被盜走(今天的版本演繹成盜竊活人器官)。名鉆“希望之星”就來自一尊印度教神像的額頭,在江湖上大擺一次次死亡盛宴;今天要講的“奧爾洛夫”也原本是印度教某位大神的眼珠子。
奧爾洛夫的前期歷史已不太可靠,其實所謂的歷史都是這個樣子,一半是事實一半是瞎編。
據說這顆鉆石現身于17世紀初,還是在印度戈爾康達的鉆石礦場中橫空出世,這個礦場是鉆石界的“好萊塢”。初坯重309克拉,根據國王的旨意被加工成玫瑰花模樣。但它一出道即遭重創,加工并不成功,僅磨出189.62克拉,做了神像的眼珠,神像在馬德拉斯附近的廟宇中。
時光荏苒,人心不古,18世紀,法國軍隊的一個逃兵看中了這顆鉆石,先給廟中的僧侶拍馬屁灌迷魂湯,當上了管理人之一。月黑殺人夜,風高盜寶天,他妙手空空將神像的眼珠挖出偷走,以2000英鎊的白癡價格賣給一位英國船長,船長在倫敦將它轉賣給珠寶商,凈賺10000英鎊。
后來鉆石轉到珠寶商拉札列夫手中,1773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里·奧爾洛夫為討女皇美眉歡心,買下了它,“40萬金盧布,外加每年4000英鎊的年金。”奧爾洛夫說,“我愛鉆石,但我更愛鈔票。”拉札列夫同意后,從此他過上了退休老干一樣的幸福生活,而鉆石也以新主人的名字命名為“奧爾洛夫”。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另一個江湖傳說的流水賬是這樣:1739年,印度落入波斯統治之后,鉆石又被裝飾在波斯國王寶座之上……后來鉆石被盜,落入一位亞美尼亞人手中。1767年亞美尼亞人把鉆石存入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銀行,1772年鉆石被轉手賣給了俄國御前珠寶匠伊萬;伊萬于1773年以40萬盧布的價格又把鉆石賣給了奧爾洛夫伯爵。
傳說不同,但結局卻殊途同歸:“奧爾洛夫”被焊進一只雕花純銀座里,鑲在象征王權的沙皇權杖上。
神的榮耀最終歸入了人類的貪欲與黯淡,歷史是這個樣子,鉆石也是這樣。
攝政王
名鉆“攝政王”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有點那種絕代名妓比如秦淮八艷之類的經歷,名妓的魅力大部分在于她們的經歷,而名鉆也是如此,古來名鉆如名妓,要靠經歷撐起石頭后面的價值,越傳奇越搶眼球,有故事的鉆石就是名鉆。
1701年,印度巴特爾金剛石礦山,工人們正在淘洗礦石。突然,有個淘洗工人眼前一亮,一粒像上帝眼波一樣的大金剛石就在自己的手邊。這可是天上掉餡餅啦,乖乖嚨的咚,香車寶馬美女如云……于是這位仁兄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小施一把苦肉計:把自己的腿砸傷,將金剛石藏在繃帶中,一瘸一拐逃出礦區。不義之財總會帶來禍害,古來如此,他仁兄托一名水手銷贓時,水手見財起意,將他仁兄送到天堂享清福去了。
后來鉆石落入印度商人賈姆哈德手中,又轉賣給英國駐印度馬德拉斯圣喬治要塞的總督威廉·皮特,售價為20400英鎊。皮特回英國后,請人琢磨為成品,重量由410克拉減小為136.9克拉。琢磨工作耗時兩年,費用高達5000英鎊,不過,磨下的碎片就賣了7000英鎊,小賺2000英鎊。這粒鉆石就以主人的名字命名:皮特。
故事的高潮是:皮特雖然擁有這粒鉆石,可沒有權勢來保護,你想想連吳三桂那樣的官兒都保不了陳圓圓,順治那樣的皇帝都保不了董小婉,皮特惶惶不可終日,害怕鉆石被人偷去、搶去,害怕自己被人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寶貝帶給他閣下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1717年,他痛下決心,將“皮特”賣給了法國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腓力,售價13.5萬英鎊。從此,這粒鉆石又隨它的新主人而得了一個名字——攝政王。如同改嫁后的婦女總得跟著夫姓,被稱為×氏。
故事的外傳是:1792年8月,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個早晨,陰天,利于殺人放火,“攝政王”被人妙手空空偷走。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大概是因為它這么大而又出名,難以出售,于是竊賊先生又乖乖地自動送了回來。
今天,這粒名鉆陳列在巴黎盧浮宮國家博物院,等待著故事的續集開始……
光明之山
“誰擁有了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了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惟有神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至于遭受任何懲罰。”印度教經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它”指的是“光明之山”,世界上最古老的鉆石。就像“四大美女”是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緋色花邊,“光明之山”就是珠寶史冊的黑色幽默,相同的是,美人與它都給歷史捧上了一道道血腥的大菜。美人、名鉆,從來是男人們殺戮與光榮的最好理由。
時間之風從亙古之遠吹來,又吹向滄茫盡處,“光明之山”的身世已經歲月的那一端隱匿,它發現于印度戈爾康達地區,公元前就存在了,原石重達800克拉,后來又在大莫臥兒皇帝的宮中隱居了上百年。終于,它被卷入了男人間的殺伐——
1739年,波斯軍閥式首腦納迪爾·沙赫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城市德里,以真主的名義發誓,他要得到這顆最古老的鉆石。
“鉆石就藏在莫臥兒皇帝的頭巾里。”印度內宮的一位婦女泄露了機密。
納迪爾安排了一次鴻門宴,他建議為了表示友善,應該按照東方禮儀雙方交換頭巾。莫臥兒皇帝騎虎難下,為顧全臉面,同意了納迪爾的建議,當他解下頭巾,一顆宛如天使般的鉆石滾落下來。
“這是光明之山!”納迪爾禁不住大聲呼叫。
血腥從此開始:納迪爾被暗殺、政變失敗的貴族阿夫汗卷著光明之山進入阿富汗……波斯、印度的無數血雨腥風都與這顆紅顏禍水一樣的鉆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它有一個不祥的江湖綽號:詛咒鉆石。
終于,它在19世紀被送到英國女王手上,女王是神在人世的代理人,而且又是女性,遵照了印度教經卷里的戒訓。
見過了無數奇珍異寶的英國王室對“光明之山”不夠滿意,1852年家坦南特受命再次對它進行加工,名鉆加名匠,鉆石真正成了一座光明之山,但重量削減到106克拉。女王用它作了胸針,女王死后,它被鑲在英國瑪麗王后王冠的十字架上,后來又被鑲在伊麗莎白王后的王冠頂上十字架的正面。
也許是經卷上的詛語真的應驗,它的女主人伊麗沙白二世萬壽無疆活了101歲,于前年春天去世,靈柩上就放著那頂王冠,現場直播或者新聞照片上,“光明之山”仍然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絕世驚艷。
希望之星
“希望之星”也許是鉆石中最具反諷意味的魔鉆,雖然名為希望,但它絕不帶給主人哪怕一丁點兒希望,相反,它只會慷慨地送來離奇的死亡。這顆泛著藍色火彩的鉆石原本嵌在印度教一尊神像的額頭上,后來被愚蠢的人取下,神的詛咒從此伴隨著它,將不幸傳染給每個擁有它的主人。
此鉆原先重112.25克拉,閃爍著迷人的藍光,據后人進行光譜分析,它內部的光譜非同普通鉆石的光譜,就像神的目光一樣不可捉摸而暗含嘲諷。先是一名法國珠寶商將它帶往法國,在珠寶商80歲的時候,突然就失去了他所有的財產,兩手空空。鉆石流落到路易十四手中,重新琢磨成心形,稱為“王冠上的藍鉆石”,可是路易十四僅戴過一次,就患病一命嗚呼,路易十五將它借給情婦佩戴,結果是其情婦在大革命中腦袋掉地。后來的主人是路易十六夫婦,沒有意外出現:夫婦倆雙雙被送上了斷頭臺。此后鉆石被封存,一個宮廷侍衛將鉆石盜到手之后,終日惶惶不安,精神錯亂而自殺。
神祗的詛咒穿越時空永不失效,無異于是對愛美而貪婪的人類一記又一記響亮耳光。
1883年,鉆石被大銀行家霍普買去,重量已減少到44.53克拉,搞笑地稱為“希望鉆石”,又名為“霍普鉆石”,傳至外孫時,銀行倒閉。鉆石流入東歐。一位王子曾把它贈給一位女演員。若干年后,這位女演員被王子開槍打死。后來鉆石一度被一名希臘富商占有,但他卻在一次可怕的撞車事件中喪生。鉆石旋即落入土耳其蘇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這顆鉆石才9個月,就發生了1909年由青年土耳其黨發動的軍事政變,蘇丹被趕下臺。誰也沒有看到“希望”的哪怕一縷折光。
艾浮林·維爾西·馬克林太太是第一個占有“希望”鉆石的美國人。她請人將它制成一串由62顆白鉆石組成的項鏈,又由著名法國首飾匠貝雨爾·卡爾梯進行加工。馬克林太太為此付了18萬英鎊。正當她戴著這串價值連城的項鏈到處炫耀富貴時,厄運之神看上了她:兩個兒子相繼死亡,女兒服安眠藥過世,丈夫死于精神病院。
直到1949年,美國大珠寶商“鉆石王”溫斯頓買下馬克利夫人全部財產,其中包括這個“希望鉆石”,死亡的陰影蓋過了商人的名利渴求,他在了解這顆鉆石的歷史之后,像扔燙手山芋一樣,將它捐給了史密森博物館。此后,印度神祗的詛咒方中止于公眾的目光之中:它來自于屬于公眾的神像額頭,又歸諸于屬于公眾的博物館。也許,神秘耀眼的藍光只能屬于整個世界,而不是情人溫暖的胸脯。
本文 鉆石的傳奇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鉆石的傳奇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uanjie/zuanjiebaoyang/881.html
- 上一篇: 規避鉆石收藏四大誤區
- 下一篇: 保養鉆石有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