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和田玉的認識和理解
黃金首飾網導讀: 古人對和田玉的認識和理解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對玉細膩滋潤的優良質地,具有羊脂般的溫潤光澤;清越悅耳如同音樂般的聲音;表里如一,由外見內,不摻雜污的品性;質地堅硬可折不可彎曲的韌性;斷口有棱角,鋒利而不傷人的特性進行了概括總結。
由此可見,古人對玉的認識,不是從礦物學、物理、化學的角度來揭示玉的本質,而是往往把一些精神的東西賦予玉這個特殊的物質上,來解釋宇宙和世間萬物,表達人們對自然力量的一種崇拜和企求。但古人卻精到地論述了天地與玉之間的辯證關系,這無疑對我們研究事物發展變化,尤其是玉的成因等方面還是很有裨益的。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古人借物象形把玉石固有的礦物品質:質地、光澤、硬度、紋絡、音色等和天德(指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巧妙有機地相糅和,對玉的定義已不局限于玉石本身物質屬性的界定,而是包含了那一時代強有力的精神內容和文化內涵在內的一種綜合定義。并把這種精神的、文化的、哲學的思想系統化和理論化,正式寫進國家的典章制度,約束人們的思想行為,鞏固其統治,這也是中國玉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
玉文化貫穿中國整個歷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將玉道德化、人格化,并作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的載體”,極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慢慢歷史長河中閃爍著奇光異彩。
? ? ? ? ? ? ? ? ? ? ? ? ? ? ? ? ?——摘自劉道榮·錢振峰《中國國寶和田玉》
。
本文 古人對和田玉的認識和理解 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 古人對和田玉的認識和理解 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0164.html
- 上一篇: 教大家用肉眼如何辨別綠松石的真假
- 下一篇: 現代對和田玉的認識和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