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的發展歷史詳細介紹
黃金首飾網導讀:新疆和田玉的發展歷史詳細介紹 和田玉因為溫潤光澤,細膩潔白、極具美感,因此深得人民的喜愛。那么,既然喜歡她那么就了解一下她的來歷吧!...
和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和田玉因為溫潤光澤,細膩潔白、極具美感,因此深得人民的喜愛。那么,既然喜歡她那么就了解一下她的來歷吧!
1、 新石器時代:根據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有玉器的存在了。根據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玉器,這些玉器大多為和田玉,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最早的有關和田玉文物,但這時候使用還是比較少。經過出土的文物考證。和田玉的使用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開始大量的使用。
2、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因產于昆侖山被稱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闐國”境內而被稱為“于闐玉”
注意:從商代至漢代早期玉料只要來源于“昆侖山都稱之為昆山之玉,根據現有資料顯示, 和田玉分布在昆侖山地區西起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位于葉爾羌河上游即現今的莎車縣)葉爾羌河古稱”玉河”.中經莎車、葉城、和田、于田、東至羅布泊西南的且末。昆侖山玉礦帶綿延昆侖山脈北坡1100多公里。
3、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是玉器飛速發展時期,同時也成為儒家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在很多的先秦古籍,上都記載有昆侖所產的美玉。這一時期玉器種類較多,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幾個品種,按照其用途分為禮儀、喪葬、裝飾、實用等四大類。這時期的玉對型的把握更加熟練、也更加精美。
4、西漢東漢時期:漢代使者張騫是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打開為和田玉的使用打開了方便之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雙方貿易的發展,也使和田玉進入中國上層社會。
5、三國兩晉時期,由于戰亂的影響,玉器發展進入低潮。不過和田玉的使用并未中斷。甚至有人“以玉為藥”。
6、隋唐時期:自唐代開始,玉器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玉器圖案在這個時期已經更加完整,雕刻的紋路也非常細膩鮮明,此時玉器上開始使用花卉圖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實物。
7、宋代時期: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規模超過了唐代。據《宋史•于闐傳》和《宋會要輯稿•蕃夷四》的記載,于闐不僅經常向宋貢玉,而且在貢品中常列首位。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五載:“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是于闐玉”,說明統治階級多用和田玉。(于闐國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
8、元代初期,中央政府開始直接控制和田玉的開采。元中期以后更是建“磨玉局”
9、明代時期:此時和田玉對內地的輸出主要是靠朝貢貿易。而此時和田山料玉也被開發出來。因為玉的大量使用。這個時期的和田玉已經開始變的昂貴起來。
10、清代時期:崇尚和田玉的風氣在清代達到頂峰,尤以乾隆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遙遠、耗時最久、費用最高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大禹治水圖玉山”,從開采到最后全部完工,歷經十余年,所用的工時和造價,已無精確的資料可據,但粗略估算,至少數十萬人工,耗白銀更是不計其數。
大禹治水圖
大禹治水圖
這個時代的玉工借鑒了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并吸收外來藝術加以糅合變通,創造并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很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于闐玉”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11、民國時期:民國初年,于闐縣深山產玉處已有齊家礦坑、楊家礦坑等,商人從中大獲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礦工也由此產生。
12、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田玉與昆侖玉、俄羅斯玉的價格相差無幾,自80年代末開始,港臺玉商瘋狂收購和田玉子料,使和田玉成為市場上最昂貴的玉料。2010年,玉石市場達到頂峰,中高檔的和田玉年均升值在50%以上,年開采量在200噸以上
13、現代社會:根據國家標準GB/T16552—2003《珠寶玉石名稱》規定,和田玉已不具有產地含義,即:以主要礦物為透閃石的軟玉都可以稱為和田玉,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而是一類產品的名稱。中國把透閃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頭都命名為和田玉。包括、俄國、韓國、青海、新疆和田 都可以統一稱之為和田玉。但是因為產地不同其質量和價格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如果買和田玉的時候要問清哪的產地
本文新疆和田玉的發展歷史詳細介紹由黃金首飾網的小玲整編收集于網絡,新疆和田玉的發展歷史詳細介紹的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黃金首飾相關的文章,請點擊查看黃金首飾的其它文章,請關注黃金首飾,http://www.green7ye.com/zhubao/38823.html